當代中國文學不及日本文學?為何文學底蘊深厚的中國熱衷日本文學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日本文學是否世界二三流?為何有深厚文學底蘊的中國比較熱衷日本文學如村上春樹?當代中國文學跟日本文學又是一個怎樣的較量?

日本文學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力是不一樣的,其中世紀前後,都是頹勢,好在日本文學出現了一個轉折點,至到這個轉折點后,一躍而過,雄踞亞洲。

平安朝,鎌倉期,室町朝這幾個期,文學在僧侶和武士手中。到了江戶川時代,思想又受到儒家學說支配。這幾個期,或者是更早之前,日本文學說是二三流,不為過。畢竟還是納補在唐王朝文化的廢墟之上,到底是沒完全轉化殆盡。單是一部《源氏物語》,撐不起來整個日本文學。二三流,是對整個民族體量的判斷,一兩部佳作,尚不足以正名。

而到了倒幕運動之後,日本開始明治維新,直到大正時代,這個時候文化開始反彈,所有器物、藝術,乍一看好像來自中國,但實則已經脫胎出去了,是日本的了。江戶時代文學家的衣缽,都後繼有人,這個時候日本文學完全獨立自主了,再說和中國的聯繫,有點勉強,自欺欺人的意思。

Advertisements

對比這一時期,日本是歐美文化思潮的大舉入境,朝野各界銳意改革,而此時的中國,啟蒙運動和抗日圖存的矛盾導致西方先進思想的進入時間不斷移后,文學藝術重複日本平安朝的故事——成為少數派極權下的陪襯,歌頌革命,宣揚共產,非常三偽文學。最後的結果就是把和中國近代文學的距離拉的越來越遠。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交,日本文學人才集中爆發,芥川、川端、三島、夏目,那一個不是震驚世界文壇的作家?而中國由於政治目的一刀切,能冒出魯迅老舍沈從文這樣的作家已經實屬不易了,再往下看,不能看了。從這裡開始,中日之間整個文學體量的競爭,中國滿盤皆輸。

關鍵在於「五四」的那一口氣被憋回去了,這種先天不足導致近現代中國文學和世界接軌時,後天乏力。我們看西方的文化改革運動,都在於革新,比如法國文壇新小說思潮的興起,那就是在革現實主義的命。而中國呢,以余華蘇童等人為代表的先鋒派作家,那麼狂熱的大舉模仿西方敘事,著實少見,文學史說的好聽點叫語言實驗,都是些官方腔調。以我一家之言來說,怎麼看都是激進,在這個西方世界中心論的年代,中國作家的那種迫不及待,吃相太難看。當然我並不否認先鋒派以及圍繞著這個派別其他作家的價值,只是換一種不那麼官方的角度來看,這群優秀作家都是意識形態下的犧牲品,陪葬品,是這個非常「特殊」時代里的過渡品,以後再也不會有。

Advertisements

余華在《兄弟》的序言里如此寫道: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四百年間的動蕩萬變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

中國文壇就和上面這段話一樣,處於一個「用四十年時間追趕四百年動蕩」的非常尷尬的地步,完全是激進,狂熱的追趕。當然,不僅僅文壇,整個中國都如此。在這種境地下,拿出「深厚文學底蘊」的遮羞布來說日本是二三流,未免可笑。在古典文學上,日本可能二三流,輸之中國太多,但在現代文學,日本處於世界前列。別再拿古人來頂鍋了。

註:以上部分內容來自知乎,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13918/answer/57338549

如果,如果。你喜歡我的話~請關注我一下吧!

如果,如果。你狠心不想關注的話~請評論一下吧,不行的話收藏轉發也好,好讓我知道,你曾經來過!

這裡,講述那些被我們扔在一邊的書,還有,那些我們早就遺忘的作家。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