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最靠譜的中成藥服用方法及中藥煎服方法解讀,你收藏了嗎?

中成藥的歷史悠久,種類劑型繁多,由於中成藥的劑型不同,服用后產生的療效,持續的時間、作用的特點都有較大的差異,使用的途徑不當,甚至還會出現不良反應。因此,治療疾病時,除了要選對藥物外,還應注意藥物的服用方法。中成藥通常分為內服、外用二大類。內服中成藥的藥品說明書上常有「送服」、「沖服」、「調服等使用方法,這些方法具體指的是什麼、彼此又有什麼不同呢?中藥處方上寫著「先煎」、「後下」、「包煎」、「另燉」或「另煎」等字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文為你一一解答。

送服大部分內服中成藥用溫開水送服,俗稱吞服,為最常用的內服方法。大部分內服中成藥如片劑、丸劑、膠囊等均採用此法服用。其中,丸劑又分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濃縮丸、滴丸等。小顆粒的丸劑服用時,只需溫開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應嚼碎后或用洗凈的手掰小后再用溫開水送服。此外,部分中成藥為增強療效,可採用葯飲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氣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療由胃寒所致的胃痛、嘔吐等症時,可採用生薑煎湯送服,以增強藥物散寒止嘔的作用;痛經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宮丸時,可用溫熱的紅糖水送服,以增強藥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補中益氣丸治療慢性腸炎時,可用大棗煎湯送服以增強藥物補脾益氣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絡丸治療中風偏癱、口眼歪斜時,為了增加藥物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用黃酒送服。

Advertisements

沖服人們在服用沖劑、糖漿劑、膏劑時,常需沖服,沖服就是將藥物用熱開水融化或呈混懸狀后服用。此外,人們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貴重中藥,如牛黃、麝香時也常需沖服。

調服指將藥物用溫開水調成糊狀后服用,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兒在服用散劑、丸劑、片劑時常採用此種方法。

含化: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寶等治療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的中成藥常需含化,即將藥物含於口中,緩緩溶解,再慢慢咽下。

烊化:膠質、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在服用時常需要烊化,即將藥物用開水或黃酒加溫溶化后服用。

除了上述中成藥的這些內服方法外,人們看中醫時,常常看到中藥處方上寫著「先煎」、「後下」、「包煎」、「另燉」或「另煎」等字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Advertisements

先煎:是對介殼類、礦石類藥物而言,因質堅有效成分難以煎出來,應打碎先煎,煮沸后約10~20分鐘后,再放入其他葯。這類藥物常見的有龜板、鱉甲、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等。

後下:氣味芳香的藥物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借其揮髮油取效,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放入此類葯,煎4~5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揮發。

包煎:為了防止煎后藥液渾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在煎服赤石脂、滑石、旋復花時,要用紗布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煎煮。

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藥物,為了盡量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時煎時被其他藥物吸收,可另燉或另煎,如人蔘,應切成小片,加入加蓋盅內,隔水燉2~3小時。(歡迎轉發,未經允許,謝絕媒體轉載。圖片來自網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