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濕熱體質養生之自然療法,清熱利濕

推拿按摩

(1)按摩曲池穴。曲池穴(先把肘部彎曲,找到肘部最突出的那個骨頭,然後再找到彎曲合上的這個點,突出的那個骨頭和這個點之間的中間點)按壓可以起到疏風解表、清熱利濕的作用。按壓的時候有一種酸痛感,按壓的時候可以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來按揉,每次1~3分鐘,每日按摩1~2次。這樣有助於改善濕熱體質。

(2)敲膽經。膽經循行在我們身體的兩側,在自我按摩的時候,從上到下按摩或者敲打膽經,就有助於舒暢氣機,祛除肝膽濕熱。

(3)推期門穴。期門穴(第6、第7肋骨中間)是肝的募穴,很多肝病可按摩此穴。按摩時當注意手法緩慢輕柔,每日推1~2次,每次1~3分鐘。

(4)按摩勞宮穴。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中醫認為,勞宮穴有清心火,除濕熱,涼血息風,理氣和胃,鎮靜安神的作用。按摩時用左手大拇指指端頂住右手掌心的勞宮穴,垂直向下按壓,其餘的手指則按壓在手背上,力度由輕到重,一壓一松,持續1~2分鐘即可。

Advertisements

(5)按摩合谷穴。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處,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是手陽明經的原穴,可以疏通氣血的運行,還具有活血理氣、清熱利濕的作用。

(6)按摩魚際穴。魚際穴(位於手外側,第一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是肺的榮穴,按摩魚際穴可以清濕熱。

(7)按揉承山穴。承山穴(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是去除人體濕氣的最好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紅豆粥有異曲同工之妙。承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另一方面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所以,它能通過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8)按揉三陰交。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后緣)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可在每天中午11點,脾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各20分鐘,能把身體裡面的濕氣、濁氣、毒素都給排出去。還可以調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白帶過多,全身水腫,眼袋浮腫,小便不利,腳氣等由於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的病症。

Advertisements

(9)按揉合谷穴配太沖穴。兩穴同時按揉,1天2次,每次各5~10分鐘,既能清大腸之熱,又能泄肝火,清熱祛濕的效果非常快。(10)捏脊療法。就是用手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從尾椎一直捏到頸椎。督脈和膀胱經行走在脊背,脊背是全身氣血運行的大樞紐。捏脊療法可以疏通全身的氣血,祛除體內的濕熱。1天2次,每次10~15分鐘。

拔罐刮痧

(1)循經刮痧治療。刮痧時取俯卧位,沿督脈和膀胱經從第7胸椎區域自上向下刮痧至第12胸椎區域,以活血調脾、清熱利濕,調治濕熱體質。或者取仰卧位,濕熱在人體上部的,加刮手太陰肺經,沿循經方向,自胸部往手部刮痧;濕熱在人體中部的,加刮足陽明胃經,自頭部往足部刮痧;濕熱在人體下部者,加刮足厥陰肝經,從足部往腹部刮痧。每3~7天刮痧1次,以痧點消失為準。

(2)刺絡拔罐治療。取俯卧位,選取大椎、肺腧、膈腧、肝腧、胃腧、十七椎、委中及出痧較重部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每次取穴3個穴位,用梅花針點刺腧穴,再於穴位處從上到下進行拔罐,留罐10~20分鐘,1天1次。

原創文章,歡迎分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