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餓,我就是想吃

飢餓感是身體發出的信號,向大腦傳達對食物的需求。餓,就需要吃;但是吃,僅僅是因為餓嗎?

事實上,你所感受到的「餓」,可能是以下任意一種情況:

生理上的飢餓感

首先你會感覺到「飢腸轆轆」,久之會伴以虛弱、頭痛、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低落等表現。

當飢餓感被忽視時,體內會發生一些物質上的變化:

  • 神經肽Y的水平提高 - 大腦中一種催生對食物的渴望(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物質

  • 飢餓激素分泌增多 - 一種增加飢餓感的激素

  • 肥胖基因得到抑制 - 一種增強滿足感的激素

除了常規的進食時間之外,睡眠不足、精神壓力大、營養不良等因素,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飢餓感。

情緒上的飢餓感

情緒的變化會激發吃東西的渴望,悲傷、孤獨、焦慮等強烈的情感都會造成飢餓感。偶爾以食物作為慶祝喜事或調節情緒的工具未嘗不可,但是經常靠食物來抵抗壞情緒只會導致飲食失調,對長期的情緒健康也並沒有積極意義。

Advertisements

另一種情況在健身者和過分注重養生的人群中較為常見,即把食物分為「好的」和「壞的」,一旦當他們接觸到「壞的」食物,就會幹脆放開了大吃,然後告訴自己「就這一次」或者「這是最後一次」,這種行為稱為「最後的晚餐現象」,人們會在試圖戒掉某種食物之前大吃一頓。

情境中的飢餓感

你所處的環境對於你吃什麼、吃多少有很大的影響。餐廳里五花八門的食物種類、頻繁出現的食物廣告、一群特別能吃的同事,都會使你食慾大增。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 人們在較亂的廚房中比在乾淨的廚房中吃得多

  • 人們在水果切開放置時比整隻放置時吃得多

  • 人們在零食小份放置時比整包放置時吃得少

習得性的飢餓感

有專家認為,吃是一種習得行為,或許在你童年時,你的父母見你不開心就會遞上一塊蛋糕,那是你第一次發現甜食可以使心情變好,後來你每一次不開心,他們都用蛋糕安撫你。

Advertisements

在「知道自己吃多少」這件事情上,嬰兒比大人做得好。三歲以前的孩子有很好的能力在感覺到飽了時候停止進食,食物的大小和份量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問題,他們會一直吃,直到自己感覺飽為止。但是三歲之後,我們開始越來越掌握不好吃東西的量,因為我們已經學著把食物和其它東西聯繫起來。

除去生理上的飢餓感,其餘三種情況就是平時所說的「明明不餓卻還想吃」。 那麼下一次感覺餓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1. 傾聽

留意身體發出的信號,不要忽視或刻意抑制飢餓感的出現 。

2. 記錄

1)此時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應;

2)正常飽腹狀態下是什麼感覺;

3)飢餓感出現的時間和頻率。

3. 判斷

將此時的飢餓感歸類,判斷自己是「真餓」還是「假餓」。

4. 行動

1)吃或不吃;

2)如果確實是生理上的飢餓感,並且頻繁感覺到這種飢餓感,那就需要在正餐之間多吃一些堅果和全麥等容易飽腹的零食。

Be your own boss.這是對四種飢餓感的應對方式最好的概括。仔細聆聽身體發出的信號,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採取行動,訓練自己的大腦去適應一種健康的進食習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