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李明富臨床經驗:癌症的中醫藥治療概要

(一)中醫對癌症治療原則就其本質來說,癌症屬於正虛邪實、邪盛正衰的一類疾病,所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正如《景岳全書·積聚》在論述積證的治療原則時說:「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

而攻補之宜,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凡積聚未久而元氣未損者,治不宜緩,蓋緩之則養成其勢,反以難制,此所急在積,速攻可也。若積聚漸久,元氣日虛,此而攻之,則積氣本遠,攻不易及,胃氣切近,先受其傷,愈攻愈虛。」扶正主要是根據正虛側重的不同,並結合主要病及臟腑而分別採用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治法。祛邪主要是針對病變採用理氣行氣、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清熱解毒等法。

(二)中醫藥治療癌症的特點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既重視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又吸收抗癌中草藥研究成果,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由於本病的治療難度甚大,常需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中醫藥治療癌症具有如下主要特點:①具有較強的整體觀點:能從患者全身的特點加以考慮,而不只是局限於癌腫病灶本身;②具有改善癥狀的效果:與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癌的方法不同,因癌腫引起的各種癥狀,在服用中藥后,常可獲得一定時間的改善;③有利於勞動力的恢復:應用中醫扶正祛邪方葯治療腫瘤的結果表明,在穩定病灶、延長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④增強其他療法的療效,減輕放療、化療的毒副作用;⑤副作用少:按中醫傳統的辨證用藥,一般沒有副作用,沒有骨髓抑制方面的副反應,對消化道也不會有嚴重的影響。

(三)癌症的辨證論治李氏認為,對癌症的辨證論治需要掌握的主要原則是: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係。

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抗癌能力互相制約,互為消長。所以,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不但要注意癌灶的消除,而且更要重視機體的抗癌能力。癌灶的消除或控制可以改善全身狀況,而全身狀況的好轉,抗癌能力的增強又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浸潤與轉移;八綱、臟腑、氣血三大辨證互參,全面、正確辨證;分清輕重、緩急,靈活變通。腫瘤在臨床表現上錯綜複雜,特別是晚期病人,腫瘤原發部位的癥狀,浸潤、轉移癥狀及併發症摻合在一起,給辨證施治帶來很大的困難。 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分清標本、緩急,並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靈活變通施治,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1肝氣鬱滯證:症見胸悶不舒,胸脅作痛,脘腹脹滿,噯氣呃逆,或伴嘔吐,食欲不振,或吞咽梗阻不暢,或腹部竄痛,腹鳴,或兩乳部作脹,心情憂鬱,易怒,舌苔薄白或薄膩,舌質淡紅,脈弦細或兼數。治宜疏肝理氣降逆。常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常用的疏肝理氣葯有鬱金、香附、柴胡、蘇梗、枳殼、青皮、陳皮、砂仁、砂殼、橘核等;和胃降逆葯有半夏、沉香、降香、旋復花、丁香、柿蒂等。臨床上食道癌、賁門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及甲狀腺癌等患者,常見本證型。

2氣滯血瘀證:症見內有積塊,痛有定處,肌膚甲錯,唇甲紫暗,舌質紫,或有瘀點瘀斑,脈象細澀。治宜理氣活血化瘀。常用桃紅四物湯、膈下逐瘀湯等方。常用藥物如丹參、川芎、紅花、赤芍、劉寄奴、凌霄花、三棱、莪術、蘇木、鬼箭羽、鐵樹葉。

3脾虛痰濕證:症見脘腹滿悶、納差、噁心嘔吐、咳嗽痰鳴、浮腫、大便溏薄、白帶多、四肢無力、懶於行動,舌苔白膩,舌質淡,有齒印,脈滑或細緩。治宜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參苓白朮散、平胃散、溫膽湯等方。常用的益氣健脾葯如人蔘、党參、黃芪、白朮、茯苓、淮山藥等;燥濕葯如蒼朮、厚朴、半夏、蔻仁、砂仁等;利濕葯如豬苓、茯苓、車前草、澤瀉、石葦、瞿麥、茵陳、冬瓜皮、木通等;芳香化濕葯如藿香、佩蘭、蔻仁、砂仁、杏仁等。化痰散結葯如半夏、浙貝母、全瓜蔞、皂角刺、海浮石、生牡蠣、海藻、昆布、夏枯草等。

4陰虛內熱證:症見五心煩熱,虛煩不寐,耳鳴頭昏,午後潮熱,咽干盜汗,或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稠,時或痰中帶血,或腰膝酸軟,面紅烘熱,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

常用百合固金湯、一貫煎、大補元煎等方。常用藥物如西洋參、北沙參、生地、天冬、麥冬、石斛、玄參、天花粉、玉竹等。

5熱毒熾盛證:症見發熱,口乾咽燥,喜涼惡熱,便干尿赤,或頭痛,鼻流膿涕或血,或痰粘稠,或咳吐膿血痰,或帶下呈米泔色,有惡臭味,少腹作脹。舌質紅或暗,或有瘀點瘀斑,舌苔黃而干,脈弦或滑數。本證型多提示邪氣亢盛,病情發展快而險惡。另外,放射治療的病人,受放射線的影響也常有本證的表現。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常用五味消毒飲、普濟消毒飲等方。常用藥物如銀花、連翹、蒲公英、野菊花、大青葉、板藍根、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龍葵、黃連、黃柏、黃芩。熱毒傷陰時,宜加養陰清熱葯(詳見陰虛內熱證);熱毒鬱結而致瘀血內阻者,加活血化瘀葯(詳見氣滯血瘀證)。

6氣血兩虧證:症見消瘦乏力,面蒼神萎,氣短心悸,四肢酸軟,動則汗出,納差,舌質淡,苔少或薄白,脈細弱。治宜補氣養血,滋補肝腎。常用十全大補湯、人蔘養榮湯、聖愈湯等方。

常用補氣葯如人蔘、党參、黃芪、白朮、茯苓、淮山藥等;補血藥如當歸、熟地、制首烏、阿膠等;滋補肝腎葯有山萸肉、女貞子、枸杞子、杜仲、續斷、桑寄生、肉蓯蓉、菟絲子、旱蓮草、淫羊藿等。

本型多見於腫瘤病程已長,正氣耗傷嚴重者,或手術、化療、放療后所致的正氣虧損者。

以上分證論治,是為便於臨床參考掌握而設。實際上,腫瘤病因複雜,病種繁多,臨床表現不一。即使同一種病,也因人而異;即使是同一患者,又有不同的演變過程,所以治法不是固定不變的。應根據中醫理論,從整體觀念出發,因人制宜,辨證施治。

李氏認為,多種中草藥經臨床及實驗研究初步證實有較好的或一定的抗癌作用,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並在臨床中結合上述辨證論治的方葯加以選擇應用,以提高療效。常選用的藥物如: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半枝蓮、紫草、青黛、丹參、三棱、莪術、藤梨根、苦參、蒲公英、瞿麥、菝葜、重樓、鐵樹葉、野菊花、土茯苓、夏枯草、皂角刺等。

(四)其他療法的輔助辨證用藥

1手術輔助用藥:惡性腫瘤手術后,常出現一些全身癥狀,如發熱,盜汗或自汗,納差,神疲乏力等。中藥可補氣生血,使免疫功能儘快恢復,同時又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因此,加用中藥可儘快恢復體質,預防和控制由於手術所致的對癌細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治法以健脾益氣、滋陰養血為主。常用方劑:十全大補丸、參苓白朮散、當歸補血湯、聖愈湯、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等。

2放療輔助用藥:放射性炎症表現局部灼痛,粘膜紅腫充血,舌紅苔黃,脈數。治以清熱解毒,並根據不同臟腑辨證用藥。如六味地黃湯、白頭翁湯、導赤散、養陰清肺湯等加減;消化道反應表現胃納減退,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舌紅或暗,苔白膩或黃膩。治以健脾化痰、通腑理氣、化瘀止痛。常用方如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子湯、溫膽湯、芍藥甘草湯、調胃承氣湯、失笑散等,據證選用,隨症加減;白細胞減少治宜調補氣血,補益肝腎,方如當歸補血湯、左歸丸、右歸丸等。

3化療輔助用藥:消化道反應表現噁心嘔吐,胃納減退,胃脘部不適或疼痛,腹痛或腹瀉,舌質淡暗,苔白膩,脈滑或數而無力。治以理氣開胃,芳香化濕,緩中止痛,溫中止瀉。方如楂曲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湯等;白細胞減少的治法同上。免疫功能下降,治以補氣健脾溫腎,藥物如黃芪、党參、五加皮、枸杞、白朮、冬蟲夏草、靈芝、丹皮、菟絲子、仙靈脾、何首烏等。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微信關註:國醫研習社。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