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中醫 | 道士下山——晉唐道教與中醫學

▶本文為《跟我學中醫》專欄第165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道教正式創立於東漢末年,是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吸取了方仙道、黃老道家學說以及兩漢儒家經學、墨家等宗教或思想學派的某些觀點和方法逐漸形成的。秦漢時期,宗教神學興起,神仙方術在此時也大行其道,秦始皇、漢武帝等迷信方士,淮南王劉安還曾招納賓客方士數千人專門從事神仙方術的研究。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敗、災害連年,巨鹿人張角利用了自西漢以來就開始形成的《太平請領書》(即《太平經》)中有關「太平」盛世等思想來號召、組織群眾鬥爭,創立了最早的道教組織「太平道」。較太平道稍早,沛國豐人張陵入西蜀鶴鳴山,造道書二十四篇,利用老子「無為」思想教化百姓從而創立了另一個道教的早期組織「五斗米道」。

Advertisements

進入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宗教理論也得到了升華,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新的道教派別不斷興起。兩晉時期,江南地區有上清派和靈寶派等新道派出現,並且得到了統治階層的歡迎與大力支持。五斗米道進入兩晉南北朝以後,則改稱「天師道」,為不少豪門大族所信奉,經過寇謙之、陸修靜等著名道士的改革以後,興盛一時。

唐代是道教的鼎盛時期。由於唐初道士曾為唐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過種種努力,加之李唐王朝自詡為「老君子孫」,欲以老君降命的神話來論證其統治的神聖性,故道教在唐代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唐高祖李淵曾下詔令:「老先、次孔、末后釋。」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廣興道觀。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大力崇道,神話老子,優寵道士,設立崇玄館及道舉制度。上行下效,唐代道教風行全國,重玄派、上清派茅山宗、靈寶派、天師道、樓觀道在此時均顯赫一時。這個時期,湧現了許多著名的道教學者,如孫思邈、李淳風、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李筌、崔希范、張果、鍾離權、呂岩等。五代十國時期,道教繼續發展,得到了各政權統治者的支持,出現了杜光庭、陳摶、譚紫霄、譚峭等著名道士。

Advertisements

道教從創立之初,就與醫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漢末疫病流行,太平道的創立者張角就以符水咒說以療病來發展信眾,五斗米道的創建者張陵也擅長醫術。同時,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醫學典籍對道教理論的發展、道術養生修鍊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道教與醫學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也成為這個時期醫學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且道教以追求長生不死為目的,主張愛身惜命,其養生內容頗具特色,給予中醫養生豐富的內涵,道教的行氣、吐納、存思、導引、服食、內丹等各種煉養術都被中醫養生學有機地溶入了自身的範疇當中。

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名醫輩出,道教勃興,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為此時研究道家養生的著名代表人物。葛洪著有《抱朴子》,論養生以清虛為本。陶弘景著有《養性延命錄》,書中載錄了梁代以前多種典籍所載的養生法則和養生方術。唐代孫思邈集前代養生學之大成,在《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枕中方》、《孫真人衛生歌》、《存神鍊氣銘》、《孫真人攝養論》等著作中論述了許多養生的法則和具體方法,資料詳盡豐富。此外,在養生學上有所成就的著作還有《諸病源候論》、《外台秘要》等醫著及《黃庭經》、《入葯鏡》、《陰符經》等道書。

總體而言,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道教與中醫學的關係,或者說二者之間相互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這個時期,有一大批醫家兼具道士身份,往往是以醫學為業又崇奉道教,或者是本為道士又知醫通醫,由此產生了一大批「道醫」。

第二,道教的理論,尤其是一些養生修命的觀點,對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發展產生過一些影響,比如唐代啟玄子王冰就曾引入過一些道教的理論來解釋《黃帝內經》。

第三,道教的行氣、吐納、存思、導引、服食、內丹等修鍊手段對中醫養生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產生了一些融合道教與醫學理論的養生著作。

第四,道教繼承發展了先秦服餌派神仙家之說,在餌食金石、草木方面對中醫藥物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在藥性的認識方面、藥物品種的充實方面,都影響了中醫本草學的發展。

第五,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道教的煉丹術、服石法曾經風行一時,煉丹術在客觀上推動了中醫化學製藥技術的發展,中醫外科所使用的丹藥皆是由道教煉丹術秘法衍化而來。

第六,中醫學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養生方法也受到了道教的重視,道教將醫術看作道術的一種,往往將醫學作為佈道的重要手段。一些諸如《黃帝內經》、《千金方》等中醫典籍,同樣被道教視為經典,甚至後來被收入《道藏》。

跟我學中醫 | 腎藏精的生理效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