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埠的百年滄桑——平湖墟

在民國時期,寶安縣有三大名墟:沙井、觀瀾、平湖。平湖雖然無江河水系之利,又地處僻壤,但由於平湖籍香港巨紳劉鑄伯先生的愛鄉之情,說服港英當局讓廣九鐵路在平湖設站,平湖擁有了通達廣州、東莞、深圳、香港的大動脈,方便了貨物流通與人員往來,加上具有超前眼光和現代視野的劉鑄伯規劃建設的平湖新墟鎮起點頗高,工業、商業、教育、衛生、交通設施功能齊全,平湖墟躋身於寶安三大名墟之列便不足為奇了。

地名由來

平湖墟始建於明代嘉靖元年( 1522 年),已經有 490 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平湖包括三個村——伍屋圍村、大圍村、松柏圍村,巧的是,這三個村的形狀都極像動物:伍屋圍村的地形,非常像一隻螃蟹,大圍村極像一隻蚌,而松柏圍村像一隻蝦。村民們認為,螃蟹、蚌、蝦都是水生動物,必須有湖泊才能成活,而當時這一帶地區的地勢較為平坦,一無江河,二無湖泊,水資源較為貧乏,出於對水的渴望,人們就將此地稱為「平湖」。

Advertisements

松柏圍村

根據《東莞縣誌》記載,平湖原名平溪,是東莞縣管轄,與寶安縣相鄰的邊緣地域。500多年前,伍兆鳳遷居平溪立圍,在此之前,平溪範圍內並沒有其他姓氏族人在此定居。

伍屋圍始祖伍兆鳳在500多年遷居平溪,古人素有建宗立祠之習,伍兆鳳在今平湖新南氹元村立下伍氏宗祠,目的是以供後世子嗣祭祀。立祠時,因宗祠門對聯「祥開伍屋,胄衍平溪」中的溪字意頭不合先祖意,後由湖取代了溪,從此打開了平湖的歷史。

2016年是伍屋圍立圍520周年

根據《寶安縣誌》記載,平湖兩字最早出現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而平湖兩字最早出現與伍屋圍是在明朝弘治年間(1470-1505)的宗祠門對對聯上。

也就是說伍屋圍祠堂平湖兩字早於史記,古代的平溪即今天的平湖,古代里指的平湖也就是伍屋圍。

Advertisements

大圍古村

平溪二字,從伍氏宗祠的設備和用具上沿用到解放初期,時至1968年,遭遇文化大革命徹底破壞,平溪二字從此退出歷史舞台,外人無從知曉。

姓氏溯源

眾所周知,如今的平湖劉姓是最大也是最早的姓氏,但開創平湖的卻是伍氏族人。

公元1503年,即明弘治16年夏秋,廣東歸善縣(今深圳、東莞、惠陽)和南海等地天大旱,南粵大地發送飢荒,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運動。

明弘治年間(1470-1505),伍氏先祖伍兆鳳從增城沙貝村(今增城新塘鎮)向南遷居。根據民間史料推斷,伍兆鳳應是從軍官位帶家屬遷居(散官在職從五品官),來到當時的東莞平溪,觀察到當時平溪土地肥沃,河流溪澗縱橫交錯,荒無人煙,大量土地可耕種,便決定在平溪安居入籍,並取名為伍屋圍(大圍),氹園為(小圍),以意族人為花中心向外繁衍。

平湖伍氏宗祠

伍氏定居安定后,隨即大量開墾土地耕種,前後種有東南、西北兩大園區荔枝園,每園佔地百餘畝,約350畝,和大量可耕種的水田和旱地(今前進村、平湖村、河包圍等地),煉功教場一個(今紅朱嶺村),育馬場一個(今東莞塘廈長埔村)。

伍氏宗祠後山原名「屋頭園」,種有東南和西北荔枝園各一園,佔地約350畝,相傳,伍氏族人經歷150多年的4代單傳,人丁單薄,包括東南荔枝園在內的所有土地(今平湖村、松柏圍村、河包圍村等)被後來定居者劉氏族人佔據,煉功教場被劉氏族人佔據,育馬場被客家族人佔據。伍氏族人僅能偏安一隅,守住當年西北荔枝園及西北土地。

平湖劉氏家庭

平湖劉氏自中原遷於江西贛南、福建汀州寧化一帶,再沿贛粵兩省邊界的梅林關進入廣東,先居南雄珠璣巷,再遷至東莞城,后遷至深圳丹竹頭。宋朝時,劉達宗於平湖開基,距今已逾千年。明末新安縣行政區劃曾劃分為3鄉7都57圖509村,平湖轄屬第七都。劉敦義堂《劉氏族譜》確定的平湖劉氏通族之祖為劉本剛,生於元至正二十二年(1364年),卒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與原配黃氏、繼室鍾林黃鐘魏鄭氏七位妻子共生16子,其子孫始在平湖大圍、松柏圍、良安田、述昌圍等村開基興業,繁衍生息。

劉氏人才輩出,十九世紀的記載就稱先後至少有5人考取了功名,成為舉人或貢生。

平湖墟的發展

平湖墟始建於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清嘉慶道光年間,深圳地區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36個墟,每個墟每3天一個墟日,鄰近墟市墟日相互錯開。隨著平湖周邊的觀瀾墟、豐和墟相繼建立,平湖墟逐漸衰弱了。

平湖墟發展到民國時期,人口雖僅有三四千人,但因為一位鄉紳的出現,墟鎮基建及配套設施得到大大改觀和提升,一座擁有醫院、學校、工廠、街鋪及火車站的新型墟鎮誕生了,這在當時來講,平湖墟已是相當現代化的小城鎮了,是當時的深圳墟無法比擬的,更別說規模更小的布吉墟和橫崗墟了。

1910年,香港著名慈善家、實業家、教育家劉鑄伯先生,回到家鄉平湖,在平湖舊墟以北2里處獨資興建新平湖墟(即現在平湖「守珍街」)。在平湖舊墟里,三棟由劉鑄伯捐資興建的店鋪,每棟也和這棟保存下的樓房一模一樣,都是兩層樓房,每層都是11間。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平湖墟規劃相當先進,布局合理,店鋪林立,道路寬敞,具有相當規模,遺憾的是,保存至今僅剩其中1棟,其餘2棟已不復存在。

1911-1915年間,劉鑄伯先後成立振興公司、昌裕公司(劉鑄伯后改為益民公司)、大新織造廠等,並招收附近青年鄉民當工人。如今,在平湖舊墟可見到振興公司、昌裕公司遺址。

1916年,劉鑄伯分別在平湖墟建造「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學校寓意紀念其母親辛勤,醫院則寓意紀念其妻子賢惠,為平湖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被人們譽稱為「樂善鄉賢」。為表彰劉鑄伯熱心公益的精神,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贈予其「樂善好施」的題匾,廣東省督軍陸榮廷、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寶安縣知事周德馨等也為之立碑褒表。所幸的是,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被保留下來,如今成為了龍崗區文物保護單位。

1911年,廣九鐵路修建時,本來沒有計劃在平湖建一個車站,劉鑄伯親自到廣州找有關部門,要求在平湖增設一個火車站。由於劉鑄伯的影響力,後來便增設了平湖火車站。平湖火車站的設立,對平湖乃至附近幾個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不難理解,在內地與香港的交往史上,曾有「劉鑄伯的面,霍英東的錢」說法。

得廣九鐵路之利,平湖一時成了惠東寶地區小商品的繁榮集散地,惠陽運來的木材和竹木製品,東莞產的農副產品,廣州批發的百貨和食品,香港買回的洋煙、洋火、洋布、洋傘、洋麵……擺滿了各家商號店鋪的貨架。而平湖及周邊地區出產的沙梨、柿子、蔗糖等,也被大生、昆記、公源等商號銷往深圳、香港、廣州等地。每逢農曆三、六、九的墟日,遠至龍華、甘坑、樟坑徑、李朗、橫崗、雁田等地,近則平湖、木古、白坭坑、歧嶺、力元嚇、山廈等村,商人農夫紛至沓來,平湖墟內最旺的正大街(現平湖老街)人頭攢動,交易十分活躍。雷公井的劉禎祥在守真街與昌平街交會處辦起了一間機械化的糧食加工廠,結束了平湖人用人工磨谷、舂米的歷史。

然而,商旅的熙攘與戰火的侵擾卻如影相隨。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在戰爭年代,位於廣九鐵路沿線、連接深莞要衝的平湖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兵禍匪患頻仍,日軍的馬蹄碾過了平湖墟的幾條大街,偽警的鐵絲網圍住了益民公司碉樓,國民黨軍隊的彈藥庫安在了鯉魚嶺(現鐵路職工宿舍附近),東縱飛鷹隊和劉堅武工隊的機槍地雷幾次在此發出響聲,商賈繁華之地遭遇一重重烽火洗禮。

1938年10月12日,7 萬多日寇在大亞灣登陸,華南淪陷。平湖是廣九鐵路線的重要站點,日軍藤本末夫中佐的大隊部和兩個中隊迅速佔領了平湖火車站,平湖墟內的紀劬勞學校、念婦賢醫院和益民公司成了日軍營房,織布廠成了馬房,商店被占作軍用倉庫,日軍還在上大街開設了慰安所,鐵蹄下的平湖墟一派蕭殺。

民族危亡之時,平湖熱血青年奮起抗日,劉寶英回鄉組建黨的地下情報站,劉華勝小小年紀就深入平湖墟敵偽人員中獲取情報,劉連科成了活躍的交通員,劉曼之、劉堅加入了地下黨並領導遊擊隊。他們利用熟悉家鄉情況的優勢,為東縱破襲日寇廣九運輸線、滋擾藤本據點、殲滅偽警中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當年擔任東縱三中隊短槍班班長的山廈籍青年冼麟,參加了1944年2月15日鳳凰山全殲日軍一個班和7月21日攻打駐平湖墟偽警中隊的戰鬥,由他先行偵察獲得的情報,對戰鬥勝利起了關鍵作用。

舊改前的平湖老街

而今的平湖墟就像一位歷經歲月磨損、見慣憂患風霜的老人,褪去了外表的光華,卻多了幾分內在的淡定。

平湖火車站

在1899年3月28日,即新界界址劃定后的第九天,英方便迫使清廷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與由怡和洋行和滙豐銀行合組的中英公司簽訂《廣九鐵路草簽合同》,計劃修築鐵路121英里,以羅湖橋為界分為英、華兩段,分別由兩方政府負責籌資修建。雖然清政府懷著老大不情願,被迫簽訂了合同,但華人有識之士認識到這是一次發展經濟、造福於民的難得機遇。

民國時期的平湖火車站

廣九鐵路於1907年7月動工,1911年8月建成通車。鐵路由早年以幼童身份留美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著名華人建築工程師詹天佑為顧問,石龍至羅湖段的測量、繪圖與建築由同是畢業於耶魯大學且出生於深圳布吉的凌善芳負責。據悉,廣九鐵路和最初設計路線遠離平湖,是劉鑄伯力排眾議,據理力爭,使該鐵路修改路線,在平湖設站,而平湖火車站,也是由他出資修建的。

劉鑄伯此舉在當時無疑存在極大風險。廣龍鐵路寶安段共設有五個車站——平湖、李朗、布吉、深圳墟、深圳。凌善芳在家鄉建設布吉火車站幾乎就出了問題。在布吉村準備建築火車站的時候,凌善芳遭受了各種艱苦,甚至幾乎被人暗算。當時那裡的村民,是最迷信和最激動的,他們認為火車站的建造,會破壞整個鄉村的風水。

1911年10月28日廣九鐵路全線通車,開辦了廣州往來香港九龍的列車,全程7個小時,被老百姓戲稱為「火龍船」。1925年,周恩來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時,也路過過平湖火車站。後來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戰士還與其合影。

東江縱隊戰士在平湖火車站留影

平湖火車站第一個轉折在1984年,從那年開始,原來只是會讓站的平湖站,有了兩趟慢車。之後隨著廣深鐵路的開通,平湖站開始辦理快運客車、長途客車業務。車站如日中天的時候,共有20多趟列車經過。

80年代的廣深鐵路平湖山廈塘口段

2003年「非典」期間,市委、市政府在平湖站設立聯合檢查留驗站,負責堵截乘坐火車進出特區的非典和疑似非典病人的任務。那時候停靠在平湖站的每一列火車都要消毒,平湖站成為深圳的「北大門」。

平湖站第二個轉折點在2006年,隨著廣深鐵路多次提速,停靠在平湖站的列車越來越少。終於在2006年,最後一對普快列車取消停靠,平湖站再也沒有旅客列車停靠了。這個承載著深圳百年歷史的平湖火車站,在2006年漸漸趨於沉寂。後來來深圳的人幾乎都沒有聽過:在平湖,竟然還有一個滿載歷史的火車站。

2016年,平湖站終於迎來了第三個轉折點,2016年9月26日,百年老站平湖火車站正式重啟客運!這樣一座擁有百年歷史、沉寂了10年了火車站,終於迎來了新生!原來破破爛爛的平湖站,終於煥然一新,開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平湖紙龍

平湖紙龍舞是平湖劉氏祖先千百年來,自中原南遷入粵世代相傳的一項民間習俗,是一代代居民為驅邪滅妖、除難消災,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而在春節期間表演的民間舞蹈。

平湖劉氏族人尊龍敬龍舞龍,聽老人們說與公元前劉氏祖先「御龍氏」劉累有關,也與漢高祖劉邦有關。據平湖《劉氏族譜》記載:「上自源明公起,至夏累公十八世事孔甲為相,善能養龍,封御龍氏。」傳說當時天降二龍,難以駕馭,只有劉累征服了二龍,被封為御龍氏。孔甲坐著劉累駕馭的龍車四處巡遊,從此國內太平,風調雨順,百姓稱頌。到了秦末,通人性的瑞龍為報答劉氏而痛施苦肉計,不惜屍首分離,化作「白帝子」,被劉氏七十五世祖漢高祖劉邦在芒碭山中劍揮九段,從而激勵起義部隊的士氣,推翻了暴秦的統治。這就是劉氏平湖紙龍為何分為九節、一節一節相連的原由。此後,劉氏後裔便尊崇龍的圖騰,喜歡聚族舞龍。

由於歷史的原因,紙龍舞被視為「四舊」曾停止表演達42年,直到2008年才重新搶救整理出來,春節期間為平湖的居民獻演。為了讓傳統的紙龍恢復原有的神采,劉旦華幾次登門拜訪,請到平湖唯一懂得扎紙龍、舞紙龍,當時年已93歲的老人劉壽發「出山」,一手一腳、一招一式地教,用了半年多時間才用紙和竹篾製作出栩栩如生的紙龍。同時,又召集年輕時舞過龍的老人們,回憶當年舞龍的動作姿勢,將舞蹈慢慢復原集成。兩年時間贏得了同遺忘的賽跑,兩年之後劉壽發老人去世,要不是劉旦華的力主和平湖社區領導班子的重視,獨具特色的平湖紙龍舞可能就此湮滅。

平湖劉氏紙龍舞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渭水流域中有一條鯉魚經過千年的修行,又經過三次騰躍大禹治水時劈開的龍門,終於化成一條神采飛揚的金龍,這就是古代傳說中「魚化龍」的故事。但魚化龍之後,仍然困在渭水不能遠行。這時,玉皇大帝派來兩名仙童化作金鯉,伴龍遊戲,從中激勵和引導它繼續修行,從而使金龍得道進入龍宮,達到主宰大海世界,為天下百姓蒼生造福的境界。表演一場紙龍舞需20多分鐘,每個環節都有特定的含義。其中包括魚躍龍門、金龍鬧海、飛龍定海、游龍戲水、鯉戲神龍、龍游四海7個環節,每個環節的舞步及音樂的節奏都大不一樣。如魚躍龍門,俗稱「開盤」,在舞蹈中表現為金龍在禮拜之後起舞時,先在禹門之外,首尾相環,不停轉動。三次起伏之後,才開始上下翻飛,左右騰挪,但仍然無法躍過禹門。這時,兩名仙童化作金鯉,伴龍遊戲。舞蹈中,金龍、鯉魚在禹門前追逐起舞,隨後在金鯉的引導下躍過禹門,進入四條飄著祥雲的殿柱——金碧輝煌的龍宮。

在中國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傳統文化習俗中,龍被視為吉祥的化身,民間百姓一直把龍當作神、當作是負責下雨打雷的神物來敬。水是農業的命脈,而平湖無江無湖,歷史上曾乾旱缺水,老一輩有「平湖水,石龍油」之說。平湖劉氏族人代代敬龍舞龍,除了精神文化層面的因素外,也有期盼龍王興雲降雨、使農作物豐收這一自然環境的原因。在舞紙龍的儀程中,大年三十晚要到河邊「請龍神」,正月十五晚要拜河焚化金龍「送龍神」,讓神龍回歸大海,來年再扎制新龍,也都表示神龍之氣須水來聚之,寄寓新的一年蛟龍得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綜合自家在深圳、深圳晚報、最愛平湖等

(想了解更多關於深圳的歷史和往事可以關注我們的同名微信公眾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