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工匠——高密補灰年畫

高密補灰年畫

高密補灰年畫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高密撲灰年畫簡稱撲灰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於清代。

從現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山東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北鄉姜庄、夏庄一帶30多個村莊。

起源

撲灰年畫起源於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它的創始者,據傳是高密北鄉公婆廟村的王姓人家。最初,他們為了生計,便臨摹一些文人畫及廟宇壁畫拿到市場上去賣,慢慢地,他們便以文人畫及廟宇壁畫為基礎,對其進行了借鑒、創新,從而產生了最里的撲灰年畫。

從清代乾隆到咸豐年間(1736--1860)是高密撲灰年畫發展的成熟期。乾隆十五年,公婆廟王氏開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張氏的四個兒子為徒學畫。后因生活所迫,張氏四弟便仿學師傅,作墨屏花卉畫於街市變賣,以補農田歉收的不足。

Advertisements

藝術特色

撲灰

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複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

特徵

撲灰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也是中國獨有的年畫畫種,僅存於山東省高密一地。撲灰年畫是在寫意國畫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後來經高密北鄉公婆廟村王姓人家發展創新,在文人畫和廟宇壁畫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撲灰起稿,繼以手繪,半印半畫的年畫。

該技法技法獨特,以色代墨,古樸典雅,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多以仕女、胖娃、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山水花卉為題材,內容大都表現喜慶,很適於民間節日張貼,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姑嫂閑話」、「踢毽子」 、「萬事如意」、「富貴平安」、「八仙慶壽」、「牛郎織女」、「福 壽雙 全」、「雙童獻壽」、「團扇美人」、「四季花屏」、「家堂」等,都是撲灰年畫的代表作品。

Advertisements

撲灰年畫獨特的技法,粗獷的風格,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成為研究收藏的珍品,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

傳承意義

撲灰年畫的製作特點使其無法脫離傳統的手工撲拓、繪製技藝,由此造成製作周期長、工藝講究、產量有限的特點,這樣撲灰年畫便無法與製版印刷的新年畫技術競爭市場。

時至今日,撲灰年畫技藝在高密地區的傳承已是後繼無人。作為一個獨特的年畫品種,反映了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保存了中國民間繪畫的傳統技能,有必要對之進行搶救和挖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