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致命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

一個平日里健健康康的年輕姑娘,因為崴了腳,幾天之內便陷入昏迷,12天就離開了人世。日前發生在北京的一則新聞令人唏噓,但也並不意外,因為她最終的死因是兇險的肺栓塞。

  傷后血栓可能造成肺栓塞

崴腳,這個在生活中常見的小意外,怎麼會導致肺栓塞並致人死亡呢?北京積水潭醫院血管外科劉建龍主任分析,從這次受傷的經過看,這位年輕女性曾自述在腳踝扭傷后,軟組織腫脹伴強烈脹痛,從扭傷的腳踝處一直延伸到小腿肚,腳尖出現麻痹感,這樣的癥狀就提示了她受傷的下肢極有可能形成了下肢深靜脈血栓。

平常很多人都會忽略這種癥狀,認為只是扭傷的「後遺症」,殊不知潛在致命的威脅。因為這時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診治,位於小腿血管的血栓很可能發生脫落,再順著血流沿著靜脈血管移動到肺部,進入肺循環,堵塞肺動脈造成肺栓塞,引發呼吸和循環衰竭,嚴重時就會發生猝死。

  那麼,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體正常的時候,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液被心臟泵出,沿著動脈快速流淌,經過外周組織器官后氧氣和養料被吸收,「鮮紅色」的動脈血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沿著靜脈血管緩慢運回心臟。

當靜脈血管管壁出現損傷;靜脈血液迴流變得緩慢;由於各種原因血液處於易於凝固等狀態時,血液中的血小板、紅細胞等成分就會在靜脈血管聚集,就像體表外傷后血液外滲凝固形成的血痂,這就叫做靜脈血栓栓塞症。而相較於上肢和腹部、盆腔的靜脈血管,下肢靜脈更容易形成血栓。

  避免陷入血栓「危險三角」

根據美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靜脈血栓栓塞症發生率逐年上升,預計在2020年每10萬人發生率達478。它已成為一個危及全球性的疾病,是第三大心血管殺手。在西方國家,每年因靜脈血栓栓塞症死亡的人數逾80萬人,超過了艾滋病、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導致死亡人數的總和。

早在19世紀,德國醫生和病理學家Rudolf 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液的流速緩慢,血液的成分改變,以及血管的損傷,這被稱為血栓的「危險三角」。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況容易使我們陷入「危險三角」呢?

一是長時間靜坐久卧不活動,如在長途旅行,乘坐飛機、火車的過程中;二是女性在孕期及產後,另外,口服避孕藥也會增加血栓的風險;三是近期接受過大手術、卧床制動或受到創傷、造成骨折等;四是其他原因,如高齡、肥胖、有家族史等。

  坐班也有「經濟艙綜合征」風險

在長途飛行過程中,由於飛機的經濟艙位空間狹窄、擁擠,無法自由移動雙腳而容易造成小腿血流淤滯。這種癥候一般被叫做「經濟艙綜合征」。有調查顯示,每靜坐1個小時,靜脈血栓形成風險會增加10%,靜坐90分鐘,膝關節的血液循環降低50%。一些乘客為了避免頻繁去洗手間而減少喝水,造成人為的血液濃稠,更會加劇血栓發生的風險。

隨著現代社會工作節奏的加快,「經濟艙綜合征」早已不局限于飛機上,坐班的辦公室人士由於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和缺乏飲水,同樣面臨「經濟艙綜合征」的風險。但只要及時預防,是可以將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扼殺在搖籃中的,主要做到四點。1、及時補充水分。長期處於空調環境中,每小時最好補充200毫升的水,避免血液黏稠。2、經常運動腳部。每小時要做3分鐘至5分鐘的腳部運動,包括腳尖、腳趾及膝蓋運動,促進血液迴流。3、切勿久坐,定時起身。登上交通工具切勿只顧坐著和睡覺,應定時起身活動,避免長時間對血管的壓迫,促進下肢靜脈迴流。4、定期進行體檢。

除了血栓易發因素本身的預防,還要重視身體機能的狀態,通過簡單的血液化驗和影像學檢查,就可以及時發現或排除下肢深靜脈血栓。

  醫師提醒

  下肢深靜脈血栓有癥狀

劉建龍主任提醒,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目前最常見的肺栓塞「前奏」。及時發現它的癥狀,可以幫助我們及早送醫診治,拯救生命。

如果腿部出現了疼痛或者壓痛,經常是從小腿開始;外傷或久坐久卧後下肢腫脹,包括踝關節和足部,兩腿的粗細不一樣,相差較大;皮膚髮紅或者明顯的變色、發熱等癥狀,要考慮可能是肢體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症的表現。尤其是上述癥狀后,又發生了呼吸困難、胸痛、咳血,則可能是發生了更兇險的肺栓塞。這時一定要及時前往就近醫院就診,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田晨陽 靳曉方)

來源:北京日報 

運營人員: 馬文晶 MZ01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