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首句「觀自在菩薩」與我們的真正關係

心經

《心經》是每一個佛教徒必須要讀的經典,相信凡是與佛教有關的人,對《心經》都是耳熟能詳。《心經》開篇就告訴我們如何破掉無名,回歸本源;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是如何在自己的本體裡面生生滅滅的。

目前很多註釋版《心經》都將「觀自在菩薩」解釋成「觀世音菩薩」,這一解釋讓《心經》遠離信眾,也有失《心經》本意:雖然同樣描繪出一幅世界本真圖畫,然而卻讓信眾錯失到達路徑。

那麼觀世音菩薩又是誰呢?如果觀自在菩薩是別人,那他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把「觀自在菩薩」換成「張三菩薩,或者李四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張三在修行之後,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了一切苦厄;或李四在修行之後,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了一切苦厄。我想問:這「張三」和「李四」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Advertisements

很多人相信:「誦經千遍,其意自明。」但為什麼我們天天看著李嘉誠經營,卻不能成為億萬富翁呢?

真正的修持,真正的開智慧,是極具內涵的。

真正的大企業家、大富翁是找到了內在的智慧,才會在世間有了很高的品行,才會得到了財富。

可見「觀自在菩薩」,或「觀世音菩薩」,與「張三菩薩」或「李四菩薩」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

觀,不是拿

「觀自在菩薩」是每個人在本源狀態裡面修行的一個路徑。

「張三菩薩」或「李四菩薩」是一個「人」的專有名詞,屬於我們的外在。「觀自在菩薩」,屬於內在。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和路徑。

「觀自在菩薩」才是每個人反觀自照,回歸本源之路。

「觀-自在」是指菩薩反觀自照的修行方法。

我們只有按照「觀-自在」這樣的方法去行持、去修行,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Advertisements

「菩薩」是覺悟的意思。「觀-自在-菩薩」意為「觀-自在-覺悟」。

「觀-自在-菩薩」是指用「觀」「自在」的方法,不斷地去覺悟,也就是「行深」。

「行深」到什麼程度呢?

「行深」到「觀」能照見以自己的「觀」而顯現的一切「觀」裡面的內容,都在自己「觀無所住」的狀態裡面生生滅滅。當「觀」與「觀」裡面的內容是一體的時候,才能時時地照見「五蘊」在「觀」不垢不凈的狀態裡面生生滅滅。

這時就會發現,我們曾經認為恐怖的、不能理解的、感到痛苦煩惱快樂的、一切一切的世間萬法,都是在自己「觀無所住」的狀態當中而「照」、而顯現的,原來一切都是在「我」的狀態裡面產生的。

換句話說,就是在「觀」的理念裡面注入了什麼樣的程序,人生就會按照什麼樣去顯現。

如果通過「觀」,去「觀」我們的這個程序,當「行深」到能照見自己固有程序的時候,這些固有的程序就會被化回到本源的狀態裡面了,我們也因此不會再按這些固有的程序去顯現了。我們的命運就會改變,苦厄就會化為烏有了。

所以「觀-自在-菩薩」實際上是回觀反照,是去掉妄想、分別和執著。

「觀-自在-菩薩」就是覺悟我們生命狀態的一個路徑和方法。

照是需要能量的

好了。那麼「觀-自在-菩薩」這個方法具體到我們,怎麼做啦?怎麼做到啦?

首先,我們需要研究很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與這個世界,與萬事萬物本自通達(你可以當成一個假設前提。同時,我告訴你,這是佛陀等先賢證得的,也是最後我們都可以證得的,問題是你去不去證!)。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不通達了?為什麼會處在迷昧、迷失和不覺的狀態之中呢?

在搞清楚什麼是「觀自在菩薩」,如何成為「觀自在菩薩」之前,一定要明白是什麼堵住了我們與萬事萬物和諧發展的路徑。

我們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是本自通達的狀態?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是不通達的狀態呢?

大家想過沒有,如果不「想」,我們是什麼狀態?如果不「想」,我們與這個世界是不是在一起的?

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斷開

如果不「想」,我們與這個世界是在一起的,那是什麼樣子?如果每時每刻都在「想」,我們與這個世界也是在一起的,那又是什麼樣子?

「想」是一個波,是一個凝聚的東西。

「不想」沒有波。此時我們與這個世界是無條件通達的、一體的。

當「想」的時候,這個「想」就會圍繞著我們產生一個波,一個磁場。當我們被這個「想」包圍的時候,就與原本通達的「本體」隔絕開來了。

不是世界阻礙了我們,是我們的「想」把自己束縛住了。那這個世界上有「沒有思想」的人嗎?我相信沒有!這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矛盾呢?

是的,很矛盾!那麼,你知道怎麼做了嗎?怎麼做到了嗎?

自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