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婆婆丁

今年秋上,姐姐讓外甥送來一兜白豆,十幾個青玉米棒子,一兜婆婆丁。婆婆丁乾乾淨淨,都是細心揀過洗過的。姐姐是個粗枝大葉的人,可這次想得很周到。

婆婆丁就是蒲公英。老家的街坊們一直管蒲公英叫婆婆丁。今天村裡上些年紀的,你若跟他說蒲公英,他八成不知道你說的啥。那些讀過書的,多數知道蒲公英這個詞兒,但對於蒲公英,還是習慣叫婆婆丁。我也是這幾年才偶爾叫一回蒲公英,我更喜歡叫婆婆丁。蒲公英的傳說有很多,都是催人淚下的故事,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在關於蒲公英和婆婆丁的諸多傳說里,蒲公是一名年長的男子,而婆婆,自然是一名年長的女性。因有婆婆打頭,婆婆丁就透著濃濃的暖意和殷殷的關切。婆婆,多熱乎的一個稱呼!一看見婆婆這個詞兒,我的眼前就立即出現一位溫和慈善的婆婆,用暖暖的目光柔柔地撫摸著我的臉。

我喜歡婆婆丁的敦厚,平和,踏實,安靜。婆婆丁從不艷麗妖嬈招蜂引蝶,向來都是老老實實平鋪在地面。就連繁育,也是簡單得很——細小的種子隨風飄飛,隨遇而安,到了哪裡都能沐浴著陽光,安安靜靜本本分分地生長。

婆婆丁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適量食用,能有效防病抗病。

這幾年一嗅到春的氣息,我就迫不及待地往田野跑,跑到鬆軟的土地上撒歡兒,也剜婆婆丁。可我並不認識婆婆丁。我拿著鏟子來到野外,滿地都是綠油油的野菜,不由得心花怒放。蹲下身子,三下五下,就剜一袋子。看看時候尚早,找一小店理髮。理髮的大姐問我剜的啥菜,我得意地告訴她是婆婆丁啊。她打開袋子撩一眼,搖頭說不是。我就愣住了,問咋就不是婆婆丁?你看這葉子,都是鋸齒狀。她又撩一眼,說不是就是不是。我問那是啥,她說不知道。她詳細告訴婆婆丁長啥樣,關鍵的標識是什麼。我聽得雲里霧裡。第二天再去野外,還是分不清。急中生智,掏出手機拍照,發到微信朋友圈,請大夥幫我看是不是婆婆丁。各種答案很快紛至沓來,有的說不是,有的說不像,有的告訴我怎樣搞定是不是。我對著手機看半天,仍然搞不清。硬著頭皮剜一袋子回家,媳婦問剜的啥菜,我小心翼翼地回答婆婆丁。媳婦撥弄著掃一眼,咯咯咯地笑起來:婆婆丁?婆婆腳!我又搞錯了。

直到現在,我仍不能一眼就認出婆婆丁。

每年夏天,二嫂都送一些她在自家別墅院子里種的婆婆丁,媳婦經常做麵湯,我喝得挺過癮。今年農曆十月初一,我回老家給娘做三年祭,姐姐給我捎上一摞烙油餅,兩個雜麵饅頭,一小捆生菜,一包焦干翠綠的婆婆丁。姐姐說:聽說喝婆婆丁茶能治鼻炎,你和豆豆不都有鼻炎嘛!豆豆是我兒子,姐姐送我婆婆丁,也忘不了她的娘家侄兒。

姐姐五十好幾了,孫女七歲,孫子四歲,她當婆婆,已經許多年了。

作者簡介:

楊立宇,史志工作者,關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的變遷。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