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最後的「三寸金蓮」

百歲「小腳」王茹葉

(註:此文原發表於2007年)華縣瓜坡鎮三木村,有一位世紀老人——王茹葉。老人生於1906年,今年已有102歲了,經歷了滿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進入老人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門框上一幅「賢人同賀百歲老人,巧月已滿一輪明月」橫批為「壽全福全」的賀歲對聯,一問才知,原來王茹月老人剛過完生日。

見到王茹葉老人時,她正在家裡剝包穀,全然不像年逾百歲。看到我們進門,老人笑呵呵地直起腰,指著旁邊的凳子讓我們坐。老人只有一個兒子,五世同堂,全家共有18口人。據孫子徐啟元介紹,老人身子骨挺硬朗,除耳朵有點背外再無什麼毛病,平日種菜、洗衣、做飯樣樣都能拿得起。

聽說我們來採訪她的小腳,王茹葉老人脫下鞋子,讓我們目睹了「三寸金蓮」的「真容」。最初一瞬間,我們是驚詫的,內心不禁為這樣一雙小腳的「造型」而抽搐。眼前這雙小腳,從側面看,腳趾和腳跟已從中折斷,兩部分緊挨在一起,在軟肉的鋪墊下,形成一條由兩端站立的曲線,腳跟臃腫,腳掌消失,腳背凸起。整隻腳像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從正面看腳底,除了變形的足跟之外,已沒有一丁點兒平滑的腳板。腳掌似乎從中折斷了,腳背則高高凸起,從踝骨到足尖形成了一個前低后高的「陡坡」,又像是一個變了形的肉疙瘩,大小約有五六厘米長。這樣的形象,讓人很難把它與「三寸金蓮」的美譽聯繫起來。然而現實卻是,雖然小腳行走不便,但它伴隨王茹葉老人吃飯、睡覺、嫁人、生孩子、做女紅、干農活,伴隨了她一輩子。

Advertisements

問及老人的腳是如何纏成的,王茹葉老人的眼中立刻湧出了淚花。從她的淚水中,可以讀到老人的一生所忍受的痛苦和束縛。老人說,舊社會時,不管有錢沒錢,女人都要纏腳,那時女人就要呆在家裡不出門、圍著灶台轉才是好女人,腳越小越美。如果不纏腳,就嫁不出去,官府還滿巷子搜查,要是查出沒纏腳的女子,不但會被強制纏腳,而且還要遭到處罰。

她是從7歲起開始纏足的。她的母親先將一塊硬東西橫墊在腳腰下,讓腳腰拱起來,再用布緊緊包住,光纏腳布就有一丈多長。母親害怕她把布拆了,就用針密密縫緊。腳腫了,逼她走路;化膿了,就拿針挑破,把膿放掉以後繼續纏。還有一個痛苦的環節,便是以熱水燙腳,趁著腳還溫熱,把腳趾硬生生地往腳板下折,並塗上明礬,那種疼痛,一般人是體會不來的,她經常疼得臉色蒼白,精神恍惚,體重大減。時間一長,腳底凹陷,腳背弓起,腳的尺寸也就縮減了。從7歲到17歲出嫁,她的雙腳就一直處在這樣慘痛的束縛中。

Advertisements

王茹葉老人的兒子說,他母親的娘家在辛庄,母親從17歲就嫁入他們徐家,那時家裡很窮,母親和家人一樣從事土地里刨食的苦累活,那雙被封建社會緊裹的雙腳不僅讓母親舉步維艱,在更大程度上摧殘了心靈。記得自然災害年代,全家人都沒什麼吃的,母親邁著小腳出去找野菜,由於腳小走不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把野菜挖走,為此母親氣得直哭,邊哭邊打自己的小腳,怪它拖累讓兒孫們挨餓。

王茹葉老人一生是艱辛的,她的晚年是幸福的。年過七旬的兒子徐成福,常年守護在老人身旁,冬天他把老人扶到向陽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夏天又把老人扶到樹陰下乘涼,定期給老人擦洗身子。孫子、孫女、孫媳也常常回家看望老人。最讓老人難忘的是今年過壽的那一天,兒孫從外邊趕回來,齊齊圍在她身邊。縣民政局老齡委的同志也前去為她祝壽,濃濃的天倫之樂和政府的關懷之情,讓老人樂得合不攏嘴。

被 「解放」的小腳女人

聽說來採訪小腳,杏林鎮劉家巷村96歲的冉香娃隨口就是一句「大腳是爹媽慣下的,小腳是眼淚換下的。」

她娘家在大荔縣,母親去世得早,7歲時她奶奶硬給她纏了小腳。「那時全村女娃沒有不纏腳的,不纏腳家裡人打呢。」這一纏就是十幾年,白天穿的是白天的鞋,晚上睡覺就得換晚上的睡鞋。過去結婚時,新媳婦的嫁妝少不了纏腳布。結婚那天,村裡的人都要把轎簾掀起來,看新媳婦的腳是大還是小,人們把沒纏過的大腳叫殺豬刀子。1929年,政府下令禁止纏足,但纏了十幾年的腳雖然放開了,可是再也恢復不到自然狀態。不過令冉香娃和村裡的媳婦高興的是,她們的女兒再也不用遭這罪了。目前,劉家巷村就剩下她一個小腳了。

李坡村86歲的鄭菊蘭說:她7歲纏腳,纏了一年多,政府就下令讓拆掉纏腳布,當時把纏腳布也收走了,從那時起,村裡的女娃就再也沒人纏腳了。說著她抬起自己的腳讓記者看,腳有些畸形。「村裡人把我們纏過又放開的腳叫『文明腳』、『解放腳』。」她說,「你看不纏腳多好,啥都能幹。」

聽說華山華工集團還有一位小腳老人,我們又來到其家屬院95歲的李香老人家裡。進門后,老人李香的孫女正在給她喂飯,老人的兒子、72歲的張銘鑫說:老人最近身體不好,不能接受採訪。當他聽說我們是來採訪老人的小腳,張銘鑫就說:母親纏足的事他不太清楚,母親也沒給他說過。他出生時,就沒見過父親,聽母親說,父親很早就參加革命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犧牲了。但他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家裡特別窮,家裡的重擔全部壓到母親一個人的肩上。她白天挑水、下地幹活,晚上還要織布紡線。唯一欣慰的是即使家裡再窮,母親還毅然堅持讓他上學。1975年,他參加工作后,就把母親從家鄉帶了出來。母親93歲以前,還在家做飯、洗衣,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這兩年身體不好,他就不讓母親再幹活了。

即將匿跡的「金蓮」

纏足是一種封建陋俗,女子從小都要纏足,以塑造出一雙被美化為「三寸金蓮」的小腳。民間俗語說得十分形象:「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三寸金蓮」名字雖雅,但卻是女孩子以健康為代價用血淚換來的。這種陋俗曾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痛苦掙扎中經久不衰,已經在中國歷史上盛行了一千多年,直到解放后才徹底滅亡。

人們把女人的小腳叫「三寸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繫起來的?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 的美妙景象。但這裡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的五代窅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

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佛教傳入中國后,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通過纏腳而來的小腳真的那麼美嗎?以至於男人在娶妻時將它作為一條最重要的標準,而女性將它作為人生中對自己身體必須實現的重大改造。事實則不然,從現在的審美角度出發,我們甚至會覺得我們的祖先是那麼的不可理喻。無論是從賞心悅目還是從健康實用的角度,女人纏小腳是不應該被接受的,而這樣的殘忍的行為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卻曾經盛行一千餘年,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有影響力的文化,古人的這種不健康的視覺審美取向就像一個複雜的謎,而這個謎的背後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

隨著這一代小腳老人的不斷謝世,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三寸金蓮」將銷聲匿跡,徹底退出歷史舞台。但是,這一代人給我們傳承下來的民族優良傳統和勤勞善良、堅強不屈的美德會一直在我們的血液中流淌,激勵著我們不斷地從文明走向文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