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老影片《探親記》

1958年北影拍的片子。看完影片,繼看崔永元電影傳奇,得知《探親記》先後搞過兩次,主角都是貧農田老耕。劇本編劇叫楊潤身,曾是影片《白毛女》編劇之一。楊潤身1956年因事到京,一些所見所聞讓其感覺:我們有些同志的階級感情淡了,和群眾的關係涼了,革命的友誼薄了。於是,他開始創作《探親記》,劇本1957年完成。同年5月影片《探親記》正式開拍。原版本大致內容是:小時候受過地主的鞭撻,後來參加革命,如今當了副局長的田剛,已有三年不給鄉下的老父來信、寄錢了。其父田老耕惦子心切,前往北京探親。然而,令他痛心的是,他的兒子田剛卻官氣十足,不僅以「工作忙」為借口,拒絕接見老根據地來的鄉親們,而且當老父代替有事不能來上班的公務員前去打掃他的辦公室時,他一時竟然也沒有認出來。田老耕經過一番親身體驗與實地考察,發現兒子確有嚴重脫離群眾的思想作風,臨別時拿出當年地主抽過兒子的皮鞭,當眾嚴厲地批評了他脫離群眾的忘本思想,毅然回到鄉下繼續當他的飼養員。原版本中,田剛妻子叫「展覽會」,老演員周婷扮演的。劇本對該角色這樣描寫:一個女人從他們的背後走來了,手裡提著一個極漂亮的小皮包,抽著煙。她。二十六七歲的年紀,打扮的正如有些小孩兒說的那樣,港式兒的皮鞋後跟兒高,港式兒的褲子磨著腳,港式兒的衣衫卡著腰,港式兒的頭髮亂七帶八糟。(修改後的角色由張園演的假兒媳替代之)

Advertisements

影片開拍后,「反右」開始了。有一種論調使劇組感到不安,這就是:有人誣衊共產黨員「六親不認」。那個當了副局長的兒子,居然跟自己的老子也疏遠了,這不就是「六親不認」么!於是,劇組只好作了這樣的修改:兒子田剛在戰爭年代早已犧牲,他的一個戰友為了不讓其父田老耕傷心,冒名頂替,以田剛的身份經常給「老父」寫信,還寄錢,直到這次來京探親時謎底才揭開。我們能看到的版本就是這樣子。在當時政治氣候下,這種修改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對編導們夾縫中求生的心態可以理解。但它同第一個「版本」相比,差多了。且不論修改後的影片情調與風格前後頗不統一(前半部喜劇情調,後半部感傷氣氛),單就影片的故事情節安排與戲劇衝突的處理來看,就有不少地方經不起推敲。如,田老耕的兒子早已在戰爭中犧牲,按理說,民政部門會通知家屬,給予應有的撫恤與榮譽(若屬於特殊情況,那就必須把這特殊的情境寫出來),而影片為了讚頌那位老戰友對田老耕的關懷,故意迴避了,作了簡單化的處理,顯然有些牽強了。再說「道具」皮鞭,兒子當年被地主抽打過的那根鞭子,原版本既有很強的針對性,寓意也比較深刻。

Advertisements

修改後的影片中,其他領導幹部仍同群眾保持著血肉聯繫,可田老耕還煞有介事地拿出那條鞭子,講「今天的世道可來得不容易呵」的大道理,豈不是無的放矢嗎?

另外,看桑夫的表演真乏味,回憶時面無表情,目光獃滯,哪像「張平」老戰友?導演客串角色,看來也末必好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