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記憶」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從小,我是個武俠迷。

小學畢業之前,已經拜讀過金庸先生的十四部力作,各種流派的武俠小說也雜七雜八看了不少。

雖然當時我就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存在飛來飛去的俠客以及各種神奇的武功,但還是對這些作者的想象力沉迷不已。

那時候,我對科幻算不上有太大興趣,唯一讀過的一本科幻小說是凡爾納的《地心遊記》。

直到上了高中,學校一次組織看電影,和以往的《南征北戰》、《地道戰》等主旋律電影不同,這次居然是《星球大戰前傳:幽靈的威脅》,133分鐘之後,只有一個詞能形容當時的我:目瞪口呆。

那時候,手機還是黑白屏的,電腦剛剛進入奔三時代,互聯網剛剛興起,撥號上網在當時都算一件奢侈的行為,網頁也簡陋得要命。同學們津津樂道的只有紅警和仙劍,以及需要查字典的英文版大菠蘿2。

Advertisements

我不知道如何來形容那種刷新三觀的顛覆體驗,總之,一部星戰,將我的視線從武俠世界的「高來高去」,以「千年隼」的速度帶到了宇宙,原來,一個想象中的世界居然可以如此宏大,科技居然可以如此匪夷所思。

震撼之餘,還有著莫大的遺憾和失落,在當時來看,星戰中的科幻世界離現實生活太過於遙遠,終此一生,恐怕也無從一睹星戰世界的盛況。

不過,失落只維持了一小會兒,如此遙遠的時代,遠不如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來的實際。

當夢想照進現實

一部電影給人能有多大影響?我不敢妄自定論,在此後的多年,我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求學,工作,正如《空城計》中的一句歌詞:「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曾經的懵懂少年變成了油膩大叔,曾經對於未來科幻世界的憧憬和夢想,已經逐漸被現實中的柴米油鹽所磨去。很多佛系雞湯在不斷教育著我們:活在當下,別去想太遠的事兒。

Advertisements

但奇怪的是,人這種生物永遠阻止不了大腦的胡思亂想。多年過去,我看過很多經典的科幻電影,三觀也在不斷被刷新,第一部星戰中的場景逐漸模糊,但還是有一些橋段會在「胡思亂想」的時候清晰地浮現出來。

譬如那些當時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黑科技」。

「光劍」到底是個啥?和段譽的六脈神劍誰更厲害?人類什麼時候才能有「千年隼」那樣快的飛船?像BB-8、R2-D2、C-3PO那樣的智能機器人在科幻電影中並不少見,但現實中何時才能實現?要是有了「巴克塔液體」,我也敢去挑戰一下珠峰了…

胡思亂想過後,一笑了之,一把年紀,還想這些不著邊際的事情,幼稚…我承認,「記憶」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仍舊固執的認為,這些科技離我們太遙遠,有生之年無法實現。

然而,這世界變化太快,就像當年星戰帶給我的顛覆一樣,最近一部系列短片的出現,再次刷新了我對科幻和科技的認知。

近期,IBM與盧卡斯影業合作打造了《科學與星球大戰》系列短片,展示了科技如何在現實中實現光劍、BB-8智能機器人、微小晶元/再生液體、磁懸浮、原力、機械手指、AI、高成像頭盔、太空旅行9大星戰元素。

譬如,和大多數人的理解不同,星戰系列中的代表武器「光劍」,其原理並不是釋放激光,因為光束是無法發生碰撞的,儘管激光武器已經出現,如美軍利用激光武器擊落敵方無人機,但仍舊無法實現「光劍」那樣的切割能力。

在《科學與星球大戰》系列視頻里, IBM的研究人員展示了用「離子體」幫人們把一根金屬瞬間達到極高溫,實現了類似光劍的「披荊斬棘」切割力。

再如,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有著遨遊太空的夢想,如果有一艘能星際跳躍的「千年隼」,或是《三體》中的曲率飛船,那就再好不過。不過,不管是「千年隼」還是曲率飛船都涉及到巨大的計算量,要實現太空飛行,計算力首先要達到一個匪夷所思的高度。

星戰中一個經典場景是,男主人公之一漢索羅駕駛飛船誤闖小行星帶,成功導航通過的幾率僅有約3720:1——針對海量數據計算,進行路徑選擇和優化,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安全路徑,這對於傳統計算機是極具挑戰的任務。

好消息是,人類在量子計算上已經實現了突破。2017年11月,IBM公布了50量子比特位的量子處理器原型。理論上,相比傳統計算,量子計算可以實現基於量子疊加態的重疊計算,可處理海量數據、海量因素、海量維度,遠遠超過了傳統計算機的運算速度,為太空飛行打下了計算力的基礎。

還有,在星戰電影中,有著很多我們喜聞樂見的機器人,如BB-8。雖然BB-8機器人玩具已經有售,但是那個智商…和電影中的BB-8有著天壤之別。

不管是萌呆的BB-8、機警的R2-D2、還是多愁善感的C-3PO,都是以AI作為「大腦」。如今,科學家其實正在造出越來越聰明的AI大腦,具有越來越強的URLI(理解、推理、學習和互動)能力。比如,IBM科學家正在提升人工智慧的「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商,它們能與人們進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

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舉例。如果大家有興趣,已經可以在網路上獲取全部短片。

從第一次看星戰電影,至今已經有近二十年時間,借用《三體》中的一個觀點,人類科技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條平穩的直線,而是爆炸的速度。二十年間,科技已經在我們的不經意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想當年的翻蓋黑白屏手機和現在的智能手機,想想現在的計算能力和互聯網的繁榮程度,二十年間,大量的「科幻」已經轉變為「科技」。

對於未來,我很樂觀,也很期待在有生之年,人類科技會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

我想應該反思一下,不該讓「記憶」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也應當繼續懷有夢想,正如馬雲所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科技重塑生活

馬克思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縱觀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無一不是以新科技為核心動力。如今,人類社會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有理由相信,科技將為人類生活再次帶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將進一步加速夢想實現的速度。

當然,科技要進步,還需要人們持續不斷的去研究,去創新。

在《科學與星球大戰》短片中,IBM表現出了強大的科技實力,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物聯網、超級成像、醫療、超導和磁電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2017年,IBM發明家共獲得了9,043項專利,創歷史新高,連續25年領銜美國專利排行榜,超越了100,000項專利里程牌。

「Watson」是貫穿系列短片的一個角色,它是IBM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秘技。在2016年,我曾作為中國媒體參加了World of Watson大會,眼界大開。

很多人對於IBM Watson的認知是來源於電視節目《危險邊緣》,而在World of Watson,我看到了Watson的更多能力:它能設計菜譜,會設計巧克力(味道還不錯),能幫助歌手寫歌,會設計裙子,為律師提供建議,幫你推薦酒店,還能在10分鐘內閱讀和剖析20,000,000份醫學文獻、論文和病理,協助醫生為病人提供個性化專業治療建議。

Watson幫助設計師設計的裙子

Watson還是商業上的好助手,它能幫助營銷人洞察客戶需求,為消費者畫像、提高營銷效果;基於Watson的「認知營銷」還能根據消費者的喜好開展個性化的營銷活動,吸引新的顧客。此外,Watson還能幫助保險公司提高理賠率,幫助酒庄節省灌溉水量,還能幫助籃球教練分析球員長短板以及甄選最佳人選。

科技改變生活,作為第四次技術革命的代表,人工智慧將為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改變,甚至可以說是重塑。

我喜歡《星戰》、《三體》這樣的硬科幻作品,儘管其中涉及到的大多數科技距離現實還有很長的距離,但起碼不都是憑空臆造,在現實中能夠找到藍本——比如機器人、懸浮汽車、曲率飛船、黑洞和引力波。儘管當前的AI距離BB-8、R2-D2、C-3PO這樣的高智商AI還有很大距離,但不代表它永遠不會實現。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認為,到目前為止的人工智慧可以稱之為「Narrow AI」,即專用的人工智慧,大多數是為解決單一問題而設計,如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而人類所夢想的是通用的人工智慧,無所不知,包羅萬象,這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我們正處於從「Narrow AI」走向「Broad AI」的路上,不僅是IBM,在未來的若干年,人工智慧都會向這個方向發展。沒人能說得清到底哪天才能實現科幻片中的場景,但無疑今天的信息技術讓我們往那個方向又近了一步。

就像一百年前的人無法想象今日的生活,我們也無法想象一百年後人們的生活。科技不斷在讓我們的生活改頭換面,或許今後的某一天,不經意間的驀然回首,會發現科技原來已經走出如此之遠。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