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養生|調氣血、祛風濕按壓曲池穴,腹痛吐瀉不用愁

一、曲池穴命名

曲,屈曲、隱秘、不太察覺的意思;池,指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此穴為手陽明之合,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故名

二、功效

由於飲食不慎,風寒感冒,或者其他原因,出現腹疼如絞、上吐下瀉等癥狀。按摩曲池穴,就能夠有助於癥狀緩解。《甲乙經》云:「傷寒餘熱不盡。胸中滿,耳前痛,齒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目不明,腕急,身熱,驚狂,躄痿痹重,瘈瘲,癲疾吐舌,曲池主之。」

清熱解表,散風止癢,消腫止痛,調和氣血,疏經通絡

1、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肺主皮毛。

2、此穴位於肘部,乃經氣運行之大關,能通上達下,通里達表,即可清在外之風熱,又能瀉在內之火邪,是表裡雙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風熱表邪,主治外感熱病、風熱上擾的頭痛、咽喉腫痛,風熱犯肺的咳嗽、氣喘;

3、此穴不但疏散表熱,還可清解里熱,具有清瀉熱毒、通經止痛之功,治療陽明積熱所致的頭痛、齒痛、目痛等五官疾患;

4、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五行屬性屬土,「合治內腑」,故可清瀉陽明,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調節大腸功能,治療濕、熱、氣、血壅滯大腸,腸腑傳導失職的腹脹、腹痛、吐瀉、痢疾、便秘、腸癰及陽明鬱熱的乳癰等;

5、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故此穴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風、消腫止痛之功,可瀉除熱毒郁遏肌表的各種皮膚疾患;

6、此穴屬土,還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加之可以解表熱、瀉內火,用於治療痰火擾心或熱擾神明的胸中煩滿、善驚、癲狂等神志病,甚至熱極生風的抽搐,以及風陽上擾、氣血上沖的頭痛頭暈;

7、此穴位於肘部,具有通經絡,調氣血、祛風濕、利關節、止痹痛之功,用於治療上肢痿痹、癱瘓諸疾。

三、主治病證

腸炎、腹部絞痛、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皮膚瘙癢、結膜炎、眼瞼炎、蕁麻疹、高血壓,齒槽出血、甲狀腺腫、上肢癱瘓。

四、部位

屬手大腸經脈的穴道,屈肘成直角,在肘彎橫紋盡頭筋骨間凹陷處。

五、按摩保健

用一手輕握另一手肘下,彎曲大拇指以指腹垂直掐按穴位。每次按壓,先左手后右手,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掐按1~3分鐘,使酸脹感向下擴散,有預防高血壓的作用;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曲池,每次1~3分鐘,可改善上肢癱麻、哮喘等症。

六、配伍穴位

高血壓 |配伍穴位:人迎穴、大椎穴、太沖穴、曲池穴

疾病概述:高血壓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或舒張壓增高(≥140/90mmHg),常伴有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先休息至少5分鐘,再測血壓,2次以上非同日測得的血壓值≥140/90mmHg可以診斷為高血壓。

按摩順序與技法:遵循如下按摩法則:揉人迎穴、按大椎穴、推太沖穴、按曲池穴。揉人迎穴力度要盡量做到輕,時間在1分鐘左右;按大椎穴至少要按20次以上;推太沖穴可自由掌握時間和力度。

七、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流行性感冒 | 配伍穴位:迎香穴、少商穴、曲池穴

蕁麻疹 | 配伍穴位:章門穴、足三里穴、曲池穴

上肢痿痹|配伍穴位:肩髃穴、外關穴

便秘| 配伍穴位:中脘穴、足三里穴、內庭穴

腸癰| 配伍穴位:闌尾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

嘔吐,肝氣犯胃| 配伍穴位:肩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痰厥頭痛| 配伍穴位:豐隆穴、風池穴

頸腫| 配伍穴位:合谷穴。

91健康助手,不止於健康

歡迎關注《91健康助手》

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果您需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詳細諮詢專業的醫療機構。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別忘了點贊分享給您身邊的朋友!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