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東西,中國常見,澳洲沒有?

這幾天刷知乎看到了一個看似簡單,實則頗有趣味的問題:

「有哪些在中國常見,在外國不常見的東西?」

看了一圈回答,大都是說一些顯而易見的東西,比如沒有外賣了,沒有快速的快遞了。反而,他們忽視了很多熟視無睹的東西。

電瓶車

當然,外國的機車黨摩托黨炸街黨還是不少的,但是一般他們的摩托都是比較昂貴比較龐大的,就像上圖中左下角那種。而其他的摩托,比如國內女士常見的,台灣也很盛行的那種(右邊第三列的第二行那種),很少見,而國內男人常騎的那種,右下角那種,比較廉價的摩托,澳洲也很少見。

當然,最少見,少見到絕種的,就是電瓶車。

澳洲是沒有電瓶車的。原因其實倒不複雜,畢竟澳洲地廣人稀,一來誰也不是買不起汽車(二手車很便宜),二來,地廣人稀,電瓶車的續航力是不夠用的,三來,人家也沒有經歷過貧窮階段,電瓶車作為一個新興的貧困階層代步工具,沒有融入到澳洲市場,當然,這個原因就比較複雜了,就跟解釋為什麼國外沒有普及掃碼支付一樣,三言兩語說不明白。

回到國內我才發現,上圖中的東西,澳洲幾乎都沒有。

這車外國人見了絕對稀罕,絕對好奇。

「這是個啥啊,電動的,似乎很厲害的樣子?」

快遞+電動車,那是絕對沒有的

說到地廣人稀,就自然會想到,所有需要高密度人口才能支持的產業,澳洲自然是沒有或者很不發達的。

比如快遞和外賣。

說沒有是太誇張了。但是其體量和規模跟國內一比,就幾乎沒有了。

我在濟南呆的幾天,在路上打眼一看,就是幾輛「餓了么」或者「美團」飛馳而過,再定眼一看,又是幾輛快遞小三輪揚長而去。

在澳洲,也是有外賣的,但是一般都是披薩外賣,別的外賣食品很少,一般街上也很難看見送外賣的,畢竟人口密度小, 訂外賣的就不多,想看見個送外賣的更是大海撈針。

而快遞,也是有的,出於同樣的原因,還是很稀罕的,一般都是中巴,像中國郵政那種,先敲敲門,在家就簽收,不在家就給你扔到家門口或者留個條子去郵局自取。

發簡訊打電話問你在不在家?你想多了。

修車老貴了,就這樣,不修。

人工成本費用的高昂,也導致很多國內理所應當的服務,到了澳洲就精貴了起來。

比如說修車吧,澳洲修車修不起啊。

在國內,你最擔心的是壞了部件,換個部件好幾百,很心疼。

在澳洲,你擔心的是,是車壞了得修理多久,這邊零部件最貴的(當然你壞了個大件不便宜),最貴的是人工費,一個小時收你五六百人民幣的工時費很正常,所以很多車,磕磕碰碰是不捨得修的,擱國內,找個小店,敲敲打打,算你二百塊錢,澳洲得花個上千,碰見那種耗時長的,比如更換內部元件,那你就爽了,尤其是二手車,可能修好了比你車都貴。

因此,到了澳洲,你會發現,滿大街的車都是有瑕疵的,凹陷,刮痕,掉漆。甚至我見過很多車,前臉都撞爛了,就是楞開,因為修不起。

很多比較偏門的服務人員,

修鞋的殘疾人啊,配鑰匙的路邊小攤啊,修自行車的路邊攤

啊,澳洲自然是沒有的。

不要問我他們自行車壞了怎麼修,這我不知道。

鑰匙倒是有地方配,一般在商場里有這種小店,收費大概一把鑰匙幾十人民幣。

所以路邊攤幾乎是不存在的,無論賣早點的還是賣手機殼的,都是沒有的。你就當是外國城管執法嚴。

燒烤攤就不提了,本來澳洲就不興國內那種擼串式燒烤,路邊攤,污染環境,佔用人行道,根本不可能允許。

豬肝

很多人會說外國人不吃下水,其實這個是個誤區。

外國人吃下水也是自古以來的,別的不說,法國人的鵝肝,算不算下水。

美國還有種所謂的「生蚝」地方特色菜,其實就是牛睾丸,中國人都不一定享得了。德國人的香腸里也是可以灌進各種東西。

外國人現在的確很少吃下水,但是這只是現代才有的事。因為現代化大農業生產,工廠化,機械化,標準化,導致肉類價格一降再降,吃精肉吃瘦肉已經是窮人也能消費的生活狀態了。所以為啥要吃下水?

你說可以自己做,我就喜歡,但是自己做,下水內臟這種東西很難處理,不信你自己鼓搗一下,比精肉好處理的話你可以去當大廚了。

而飯店出於成本和顧客口味,也不會主動提供這種菜。顧客從小就不怎麼吃下水,已經沒有了吃下水的消費習慣,不會點下水菜。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逐漸的,下水也就淡化出了群眾視野。

其實國內吃下水也已經少很多了,你去請客吃飯,你會點一桌子雞鴨魚肉,還是一桌子雞胗豬肝羊腸子?更何況下水確實「風味更強」,所以那些連羊肉都覺得腥的,下水是連看都不能看到。

我在澳洲的超市裡,還是能見到冷鮮的牛肝牛腎雞胗雞心之類的,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國人太多的緣故。

要說什麼沒有肉夾饃啦煎餅果子,這麼比就沒勁了,你中國人還不吃壽司,不吃披薩,不吃薯條呢。

小的生活習慣還是不同的

比如國內很多女生打太陽傘,外國人是不存在的,晴天打傘,會被當成行為藝術。

而且國內女生手拉手逛街,外國一般也比較驚訝,一般只有女同才會這樣。其實你想想,如果普通女生朋友就已經到了手拉手的狀態,那同性戀得做什麼,才能突顯出自己是同性戀?

外國車少,交通沒有國內那麼慘烈,那麼叢林法則。所以很少會有車加塞變道,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旁邊的道上一輛車沒有,這一條道上人滿為患,但是沒有一個人會變道超車,大家就這麼老老實實排隊。

說到交通,外國還是因為車少,司機素質高,鳴笛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一般只有逼急了,才會警示你一下,表示不滿和憤怒。但是國內的交通狀況複雜混亂,鳴笛已經淡化了表示憤怒的意味,成為了比較單純的提醒信號,當然,對於很多路怒症患者來說,鳴笛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按上三十秒喇叭都難受。

還有個不同是,澳洲的藥店或者保健品店,不會賣那些虛假醫療產品。一般店裡也就是蛋白粉,維生素,安眠片,膠原蛋白,魚肝油之類的,沒有那些牛逼哄哄的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醫療產品。當然,民間也會有各種智商稅藥物,但是市面上不會那麼猖獗。

去年一個親戚還問我,說澳洲的藥店有沒有「三七」啊,那可是好東西,養生的。我一愣,沒聽懂,什……什麼玩意?

並不是沒有中醫,我親戚還在澳洲開按摩店,正規的中醫按摩。

近來很火的共享單車,外國也搞不起來,畢竟那點人口密度,都收不回本。

再說一些互聯網應用。首先,他們沒有快手這種城鄉結合部視頻應用(我不是特別確定他們沒有)。直播平台是有的,twitch比如,各國都有些雜七雜八的直播應用,但是沒有國內直播那麼火爆。

其次是沒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種跨過銀行的支付手段,這點解釋起來比較複雜。反正我在國外一般是用銀行APP來網購付款以及朋友間轉賬,類似於「建行客戶端」這種,要麼就是信用卡,我很少用PAYPAL。一般的商家,也是信用卡或者儲蓄卡付款,沒有移動支付。

不過澳洲的儲蓄卡比較天真爛漫,小額消費不需要密碼,直接在POS機上感應一下,就付款了。

國外也沒有什麼手機助手,應用商店,全是用谷歌商店或者蘋果商店。

其實咱中國,在互聯網方面,已經是國際領先好幾條街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