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練出內勁的五大功法 形意一年打死人


​練頭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面部的五官。拳譜上講:「五行真如五道關(這裡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無人把守自遮攔,蔽住五行克他人,四兩可以撥千斤」。由此可知頭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來研究頭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練眼

拳譜上有:「眼有監察之明」與「眼觀六路」之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雙目要全神貫注,緊盯攻擊目標,做到無人似有人,攻防意識逼真,久而久之,可使雙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銳如猴鷹。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注意對方的眼,預察機宜,手腳未動眼先行。拳譜上有「眼無神,拳無魂」之論,充分說明了眼睛在練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車永宏宗師把「猴相」列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銳,這是對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發展和完善。耳,有「耳聽八方」之論。我國的中醫理論以為耳通腎,腎氣充盈則聽覺靈敏,遇敵必先覺,尤其是夜間,耳可聞風而趨避。歷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聽覺的修鍊,所以,平時演練要養成悉心用耳,凝神靜聽的好習慣,日久天長,可使聽覺靈敏。口中有舌,口舌一家,無論行功演練,還是靜坐養神,口要自然閉合,以利呼吸。舌要頂住上齶,以利津液生出,隨時下咽,以防口乾舌燥,更利於接通任脈,使周身氣血運行暢通,所以拳譜上有「舌有鵲橋」之說。

Advertisements

練身

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身法,身軀變化之法。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迴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面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義,凡學練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譜講:「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而總以身法為要」。「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即腦),而把握其要者則在身。身進則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見身法在演練和與人較技時的重要性。

Advertisements

練手

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之說。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何謂單手:「起前手如鷂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何謂雙手,譜曰:「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筋梢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筋梢發,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謂之起手。順起順落,參以拎搓者,謂之截手。筋梢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顧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墜,腕塌手靈,兩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這樣可保持兩臂的伸縮彈力,利於變換手法。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心口),出洞入洞緊隨心;手高不過頭,肘高不過口;一手攻擊,一手顧破,擰裹而發,包裹嚴密;手之一發,打有目標,招不虛發;手之一回,肘護兩肋,手護心前,各歸其所,手起撩陰,拳從心出,起如猛虎撲食,落如鷹抓獵物;肩催肘、肘催手,力達筋梢如鋼鉤。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