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通調五臟 養生治病讓音樂治療從心開始

音樂治療通調五臟 養生治病讓音樂治療從心開始

作者:周亞東(原創)

引文要旨:希望結合《音樂治療是否能成為未來健康醫養的重要元素》一文來看這篇文章。宇宙是一個系統,人體是由多個小系統組成的複雜大系統,不管是治病還是養生都要懂得整體觀念的靈活運用。

對於脊椎動物來說,心臟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壓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並把代謝后的血液收回心臟。祖國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血脈、藏神明,心氣心陽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心陰心血可濡養心神,在祖國諸多醫學流派中也存在「以心調多病」的醫學流派,祖國醫學中「心」是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心臟和心臟外面的薄膜,心臟與心經相連五行屬火,而心臟外面薄膜與心包經相連屬相火,心包(薄膜)就像是皇帝的禁衛軍,隨時保護著皇帝的周全,心包有替君受過之說,因此與心臟有關的疾病會首先表現在心包上,五臟之中只有「心」有相對應的兩條經絡,因此「心臟」為臟器之首。

Advertisements

「心」與其他臟器及人體有關係呢?心由心臟和心包組成,心臟和小腸為表裡關係,心包和三焦為表裡關係,肝膽為表裡關係,肝臟和心臟是之母關係,脾胃為表裡關係,心臟和脾臟是母子關係,膀胱腎為表裡關係,心臟腎臟為相交(相濟)關係,肺大腸為表裡關係,肺和腎是母子關係,如果套上生克乘侮關係,五臟六腑無不沒有關係,每個臟器都有一條對應的經絡,經絡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膚、肌肉、骨骼和筋、組織等聯繫、溝通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因此心臟出現疾病會引起多個臟器的病症。

心臟、心包如出現病態時,常表現為:心悸心慌、胸悶氣短、口腔潰瘍、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病症,因心臟在人體中的重要性和心臟與其他臟器的密切關係,心臟一旦出現病態,易形成腦血管、心臟、腎、脾胃、婦科、男科等系列病症,心臟出問題還容易形成情志、神志疾病,總而言之,心臟的健康尤為重要,因心臟與多臟器的密切關係,我們可以通過調養心臟來改善以上與心臟有關的病症,怎麼調養好心臟呢?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以音調心養心,以心調養並帶動五臟六腑健康。

Advertisements

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音樂影響心情是不爭的事實,音樂分輕鬆、激情、傷感、開心、甜蜜、安靜等曲調,音樂影響人體的心情、氣息、能量、氣血,因此能有利健康也能有害健康。

在祖國醫學巨著《內經·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內經·調經論》曰:神有餘則笑不修,神不足則悲···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

《內經·口問》說:「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是岳全書·郁證》說:「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以上古典醫籍論述了,疾病的產生都是氣的問題,情志能促使氣的變化而致病,而情志能使心氣(神)動搖,因心氣(神)變化而導致五臟六腑變化,而致病,同時論述了神、血對情志的影響,而情志太過和不及都是致病因,人體氣血平和、情志穩定能減少疾病,因而健康長壽。我們人體正常的情志波動對健康有影響,但不會立刻致病,當累積超過限度或突然的情志過激行為,會導致氣血失和,氣機失控、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嚴重則立刻氣絕,輕則形成怪病難病,三國的周瑜和夏侯傑、水滸傳的林沖、紅樓夢的林黛玉等都是因情志病致死的。

說到情志病不得不說金元四大之一,著名醫學家張子和《儒門事親》中論述七情相互為治的方法,在《內經》的基礎上,他認為氣血為情志的物質基礎,心又統領七情的思想,在治療情志病時多以調氣機、平心火為主,還發展了《內經》中五志過極各傷其髒的理論,認為怒氣鎖上,肝脾同病;喜氣所傷,心肺同病;悲氣所傷,肺肝同病;恐氣所傷,腎心同病;思氣所傷,脾腎同病。《黃帝內經》根據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確立了五種基本療法是「怒勝思」、「悲勝怒」、「恐勝喜」、「喜勝憂」、「思勝怒」。《禮記·禮運》提出的六情之論對於祖國情志醫學發展的影響非常大,小編認為音樂、情志、心氣、臟腑、疾病、健康、經絡等都是一個整體,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用好用對音樂調節情志,使氣血平和,臟腑安定,既是養生之道,也是治病之法。

小編結語:音樂能夠調節情志使氣血平和,使得音心協調,通過對心的調理改善身體的各種病症,音樂只是輔助作用,關於健康與養生我們應該從修養、認知、性情、習慣中下功夫,同時積極鍛煉提高素質。因每個人的文化程度、思考方式、信仰、觀念等都不同,可能會出現思想認識上的異同,小編學識有限,文筆功底尚淺,簡單論述,存在不足及錯誤,還請師者斧正。

鄭重申明:文章原創,以上內容只能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和思維,不代表平台立場。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