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中的儒釋道思想淺析

1.普洱茶的文化特質

普洱茶,產於雲南省,輻射海內外。歷史悠久,源於古,興於唐,稱於明,盛於清[1],養生健體諸多功效不勝枚舉,目前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普洱茶名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在形成與發展中吸收了多種歷史和文化元素 [2] 。小小一杯普洱茶湯,蘊含無數令人神魂顛倒之奧妙,儒家仁禮,道者脫灑,佛陀智慧,盡在其中。

張順高 [3] 經過對雲南普洱茶的多年研究和感悟,總結出其自然特性為:元、真、和、壽。具體而言,人的元神元氣是修行普洱茶道的心力基礎;普洱茶的真能激發人的內稟真美善;普洱茶性和是普洱茶道修行的社會目標;飲普洱茶的人更長壽,有壽才有福,是普洱茶修的直接目標與動力。

雲南普洱茶的文化特質之美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Advertisements

1.1道法自然

雲南普洱茶文化注重道法自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與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發自心性,物我兩忘。崇尚自然,是以簡為德,心靜如水,怡然自得,返璞歸真。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因此,雲南各民族運用近乎原始的自然食用和品飲方式,如烤茶、擂茶等,充分發揮普洱茶對於身體和精神的積極作用,從而有助於生活質量的提高。

1.2中庸之道

雲南普洱茶文化中處處洋溢著質樸、熱情、簡約的風格特點,尤其體現在重大節日活動中對茶的使用與重視,如景邁山布朗族向叭岩冷的祭祀、大理蒼洱白族的傳統三道茶等,正是雲南各民族詮釋「中庸之道」的最佳內涵體現,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由雲南民族文化的質樸特質構成的普洱茶深受中外人民的歡迎 [4] 。簡言之,通過普洱茶,使人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倫理、內在與外在、個體與群體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從而使得個體與社會以及社會中各種關係達到了均衡、和諧、有序和穩定的發展,即所謂的「天人合一」。

Advertisements

1.3生活氣息

與其他中原茶文化相比,雲南民族飲茶之美表現在充滿了生活氣息,而非動輒「之乎者也」 [5] 。正如居住在西南邊陲的各民族自由曠達、毫不造作、注重內省、不拘一格的思想與行為方式,雲南普洱茶正是這種沒有嚴格規範要求,不僵化、無凝滯、率性而為,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和生命的活力,富有各民族文化特色的,與雲南人民生命融為一體的「生命之飲」。

2. 儒家思想與普洱茶

中國傳統茶文化深受儒家思想浸潤,茗飲之人通過茶調節心境,從而更加平和、寧靜,使人與人之間達到默契與和諧。儒家對聖賢人格的追求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不僅使個人思想得到提升,也對構建整個和諧社會提供思想基礎,茶恰是這種思想傳播與教化的理想媒介 [6] 。如今儒家思想「禮」已深入人心,大到國家以「禮儀之邦」立於世界,小到個人以禮待人、禮尚往來。「禮」作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便形成了許多民俗以及約定俗成的社會道德規範等具體事物。普洱茶,性無邪。茶德德人,茶性仁人,茶為萬病之葯,這些無不體現著儒家思想,人性的「仁」與茶文化中茶性的「仁」的統一與歸一。在雲南少數民族對普洱茶的利用上,客來敬茶,是主人以茶為載體,向來客表示友好、仁愛和敬意的象徵;以茶奉神,是人們以茶為載體向神靈表達敬畏、寄託的禮敬表現。這些無不體現出「禮」的思想和文化。這是儒家思想中「仁禮」文化與普洱茶文化的完美結合與生動表現 [4] 。

3. 道家思想與普洱茶

道家思想一直以來以遠離世俗、逍遙浪漫的形象示人,更加註重個人的內心感受與理想實現。道家的自然觀追求一切都有其自然而然的發展規律,茗飲與道人的結緣也是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的自然之事。道家淡泊的「靜」與積極享受生命並不矛盾,而是和諧的統一,在茶中找到與人性相投的一面,謂之「茶性儉」,與人性中淡泊、清寂的「靜」逐漸融合一體。茶人皆知,茶須靜品,必須在心靜、神靜、意靜的狀態下和優雅的環境中使茶湯先入口,后入心,再入神時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品出茶的「精、氣、神」來,才能獲得品茶的愉悅,才能品出茶道人生,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7] 。

普洱茶本身就是融合天地自然之靈氣自然生成,具有淡泊、清純、自然、樸實的品格,與道家追求的淡泊、寧靜、節儉、謙和的自然思想不謀而合。人們通過對不同產地、不同年份普洱茶的品飲,可以感受其品質狀況與動態變化,感悟其生命律動;同時,更能品悟出宇宙人生的大道,達到身心康健和自我完善。在這裡,道家的「清靜」思想與茶文化的淡泊、清純、自然、樸實是相輔相成的 [8] 。

4 .佛家思想與普洱茶

佛教對茶文化精神的影響既體現在對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又體現在受「茶禪一味」的精神內涵影響而形成的獨特的禪茶文化上,其獨特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境界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而對道家老莊、魏晉玄學等精華的吸取使禪宗更加重視頓悟的參禪方式,追求萬物皆有道,無論大事小事都可視為修行。茶質本身為清凈之物,飲后使人心復平靜,而禪者,靜慮也,因此,從借茶去睡、到養生、到入靜、再到除煩而最終達到自悟的過程便是禪修的一種生活體悟 [9] 。

普洱茶為靜雅之物,人們在優雅、清靜的環境條件下,平心靜氣、專註一事,以追求完美之心,通過品飲茶的真味,去體悟茶中之道。禪宗與茶在精神實質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茶道精神主張以茶修德,強調內省,與禪宗主張靜心、自悟是一致的,於清淡之中完成自身人性升華的茶,於靜心自悟中求得思想超塵悟道的禪。茶道與坐禪的心境也是合一的。品茶講求井然有序,追求環境和心境的寧靜、清靜;禪宗的靜慮,也同樣追求的是在清靜中求悟大道,禪定是目的,飲茶是手段。所以,佛因茶而禪定,茶因佛而廣傳 [10] 。

茶是儒,沐日月之光輝,呈中庸之和氣,張弛有度、積極入世,使人以普洱茶達砥礪身心、教化倫禮、齊修治平;茶是道,吐陰鑄純陽,神韻致真靜,寄情自然,空靈虛無,讓普洱茶文化更具藝術美感與心靈啟迪;茶是佛,凈空悟大道,三杯心生蓮,援茶入禪,頓悟大道。總之,儒釋道思想在普洱茶中都體現出了不同的風格,同時其相互影響更讓普洱茶文化更加生動有趣、源遠流長。

本文由雲茶科技服務平台原創 網址:www.yunchakj.com微信公眾號:數字雲茶;文章摘自:李冠巍 《民族茶文化》,轉載請附上本條信息,註明來源。

參考文獻

[1] 徐茜,薛玉. 略論雲南普洱茶歷史變遷[J]. 黑龍江史志,2010,07:128-129.

[2] 楊崇仁,陳可可,張穎君. 茶葉的分類與普洱茶的定義[J]. 茶葉科學技,2006,02:37-38.

[3] 張順高,梁鳳銘. 雲南茶葉系統生態學[M]. 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 2016.

[4] 賴功歐. 論中國文人茶與儒釋道合一之內在關聯[J].農業考古,2000,02:46-56+65.

[5] 蔣文中,仇學琴,龍翔. 論茶馬古道上的民族茶文化交流與和諧之美[J]. 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10,01:95-102+108.

[6] 盛婷. 茶文化對茶包裝設計的影響與實踐[J]. 福建茶葉,2016,10:213-214.

[7] 李曉雪. 中日茶文化之比較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2.

[8] 胡長春.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J]. 農業考古,2006,05:210-213+228.

[9] 龐舉才. 茶禪文化現狀研究[J].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20-23.

[10] 吳信如. 中國的茶禪文化與中國佛教的茶道[J]. 佛學研究,2000,00:295-299.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