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毀了一個羅馬,也成就了另一個羅馬

文/鳳陽

羅馬帝國本來是多神教國家,朱庇特、維納斯……相對於希臘神話而言,換湯不換藥,改頭換面再造了諸神體系。

希臘神話與羅馬神話的諸神對比

但公元之後,脫胎於猶太教、從耶路撒冷來的耶穌的門徒們,以保羅、彼得為首,來到羅馬,宣傳耶穌的一神教義,逐漸改變了羅馬的宗教格局。

門徒保羅,精力旺盛,雖然屢屢遭到羅馬官方的通緝,但其瘋狂、執拗,信仰極其堅定,讓不少基督徒、非基督徒為之著迷。

門徒彼得則要低調地多,根據後世基督教史的追溯,彼得被看成首位教皇,加上聖人的「聖」字,後來羅馬的教堂也被命名為「聖彼得大教堂」,成為今日梵蒂岡微型國家唯一的建築。

聖彼得大教堂

但信仰上的、思想上的矛盾最容易產生矛盾和衝突,很快羅馬的官員開始打壓基督教徒,把很多壞事嫁禍於基督教徒身上,一如後世基督教徒嫁禍於猶太人身上一樣。但基督教徒沒有屈服,基督教反而發展更加迅猛。很多王公貴族的女眷也開始信仰基督教,感受基督的榮耀。

Advertisements

為什麼?因為基督教為弱者和地位卑賤者提供了希望。

終於帝國承認了人們信仰基督教的自由,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徒不再為異教徒,基督教可以和其他宗教一樣得到合法的傳布。

狄奧多西皇帝更是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取代多神信仰,成為帝國的官方宗教。這一舉動,從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改變了帝國的未來走向。

在內部,帝國皇帝原來雖然是朱庇特在塵世的代表,但人人都有信仰其他神明的權利,皇帝信仰最高神,我卻可以信仰諸如太陽神、酒神等等,皇帝的政治權力來源於公民授予,至少公民的權力通過元老院對皇帝進行制約。而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后,皇帝的權力被認為是從唯一的神——上帝那裡來的,不再是公民們授予的,皇帝與公民的距離變得遙不可及。帝國變得越來越神聖化,羅馬人越來越不具有實幹精神,極度鄙視體力勞動,以至於羅馬晚期的軍隊里漸漸為蠻族(日耳曼人)所佔據。這為帝國傾覆埋足了隱患。

Advertisements

在外部,帝國「界牆」外的蠻族,文化上落後於羅馬帝國,他們接觸羅馬文化,自然接觸到羅馬國教基督教。羅馬多神教尚且不足以對抗基督教,這些日耳曼蠻族的原始信仰,遇到更加「先進」的基督教,很快遭到了取代。「基督即羅馬」、「羅馬即基督」的觀念,逐漸成為羅馬人、蠻族公認的觀念。這為未來西羅馬帝國滅亡、而羅馬教廷永存,日耳曼王國「復辟」羅馬——神聖羅馬帝國,埋下了伏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教會開始在在政治上脫離羅馬帝國的控制,並逐漸走向它權力的頂峰,成為蠻族無法摧毀、也不願意摧毀的永恆之城。

基督教毀的是實體的羅馬帝國,卻成就了精神世界中的羅馬教廷。

想了解世界史嗎?敬請關注「講史」微信平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