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病人的護理

外耳道炎即瀰漫性外耳道炎。指外耳道皮膚因細菌感染所致的瀰漫性炎症,分急、慢性兩種。

病因及發病機制

挖耳、外傷以及游泳、洗澡、化膿性中耳炎時膿液及污液的浸漬,藥物刺激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貧血等,均可造成外耳道皮膚局部抵抗力降低,細菌趁勢侵襲而致本病。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鏈球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等。

護理評估

  1. 健康史 糖尿病、貧血、內分泌紊亂、慢性便秘病人及習慣經常不潔挖耳者易患本病。

  2. 癥狀 急性者主要感覺外耳道內瘙癢、灼熱、疼痛,小兒表現為哭鬧、不安、撓耳等。

  3. 體征 外耳道皮膚局部或瀰漫性充血、腫脹、有漿液性分泌物滲出,重者腫脹劇烈,致外耳道狹窄,皮膚糜爛。分泌物呈膿性,耳周淋巴結腫大,觸痛。

  4. 社會心理狀況 病人常因耳內瘙癢、疼痛等不適,導致煩躁不安,工作、學習效率下降等。

  5. 病情觀察 注意了解病人耳痛、瘙癢、耳分泌物外溢的時間、性質及特點。

診斷及處理原則

  1. 根據病人有耳痛、耳瘙癢的癥狀,檢查見外耳道皮膚局限或瀰漫性充血、腫脹等,可作出診斷。

  2. 治療採用局部消炎、止癢,全身合理給予抗生素。

護理診斷

  1. 疼痛 耳痛,由感染引起。

  2. 瘙癢 耳內瘙癢,由感染引起。

  3. 溢液 因炎症滲出所致。

  4. 知識缺乏 與缺乏外耳道炎防治的知識有關。

護理目標

  1. 耳內瘙癢、疼痛緩解或消除。

  2. 病人能自行採取有效措施來緩解瘙癢,疼痛及消除耳漏。

護理措施

  1. 遵醫囑指導病人局部使用1%-3%硼酸酒精外擦。

  2. 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並放置無菌紗條,以保持外耳道乾燥和清潔。

  3. 按醫囑給予全身應用抗生素。

  4. 告知病人在急性期及恢復期均不要去游泳,戒除不潔挖耳的習慣,避免外耳道皮膚受損。

  5. 向病人解釋本病的有關愈后情況,以解除病人的緊張焦慮的心理。

護理評價

  1. 病人是否感到耳內瘙癢、疼痛得到緩解或消除。

  2. 病人能否採取有效措施來自行緩解瘙癢、疼痛及消除耳漏。

  3. 病人是否懂得一些本病的預防和保健知識。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