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黃散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光榮的歷史

自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血液科周靄祥教授開始應用青黃散治療白血病,並報道(1999年)用含砷中藥青黃散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完傘緩解、生存期在20年以上的治療結果,為後來含砷雄黃製劑廣泛用於惡性血液病的治療、尤其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拓展了思路。

青黃散的研製

青黃散在古代醫書《世醫得效方》和《奇效良方》中均有記載,主要用於解毒。其中青黛味咸性寒,入肝經,可消腫散瘀、涼血解毒。青黛成分含靛藍、靛玉紅、蛋白質、鞣酸及無機鹽等;雄黃味辛溫,可解百毒、消積聚、化瘀血。雄黃的成分主要含二硫化二砷(As2S2)(一說四硫化四砷)。青黛與雄黃兩葯組成的青黃散具有解毒涼血、散瘀消積之功效,適用於治療惡性血液病。根據病情及患者個體籌異,將青黛與雄黃分別按9:1、8:2、7:3、6:4的比例,研末后混勻裝膠囊,製成青黃散膠囊,膠囊重0.3g。 根據惡性血液病病種選擇治療劑量。

Advertisements

臨床應用

我科應用青黃散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1981年報道,以青黛、雄黃按9:1的比例,研末后混勻裝膠囊,治 療慢粒25例,青黃散誘導緩解劑量:6~14g/d,多為10g/d,分3次飯後口服。維持緩解劑量,3~6g/d,分 3次口服。全部病例均未加用化療葯,結果,完令緩解18例(72%)、部分緩解7例(28%),總緩解率為100%。用藥后平均11.4(3~29)d,自覺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 平均10.1(3~33)d脾臟開始縮小。將青黃散與當歸蘆薈丸、青黛『、靛玉紅、雄黃、馬利蘭等作了療效對比,緩解率以青黃散最高,白細胞下降、脾臟縮小以及起效時間均以青黃散為快。在服用青黃散過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消化道反應,長期服用出現色素沉著、胃部小適、便血、皮疹等須暫時停葯,對症處理,副作用消失后,可減量繼續服藥,不影響治療。為減輕藥物對胃的刺激,可同時服胃復康、胃舒平等葯,每2~3月用二巰丁二鈉1.0 g加入5%葡萄糖40 ml中緩慢靜脈注射,1次/d,連用3 d,促使砷的排泄。實驗研究發現,青黃散對正常造血無不良影響,提示青黃散對白血病細胞可能有選擇性抑制作用。

Advertisements

1985~1999年,繼以青黛與雄黃按8:2的比例製成的青黃散膠囊治療慢粒86例,治療劑量3~6 g。結果:完全緩解62例(72.09%),總有效84例 (97.67%)。服藥1周自覺癥狀改善;肝腫大的44例,用藥后39例縮小或縮至正常;脾腫大者70例,治療后 60例脾臟完全消退;脾開始縮小時間,平均15.5 d,縮至正常平均需用62.9 d;白細胞數治療后平均10.4 d開始下降,降至正常範圍平均54.8d。青黃散的有效率及緩解率均高於異靛甲及靛玉紅,尤其青黃散完全緩解率(72.09%),明顯優於靛玉紅(26.11%)和異靛甲 (32.09%)。青黃散的主要副作用是消化道反應,表現為噁心、納呆、胃脘不適及腹痛腹瀉,個別發生便血。這種反應與個體對藥物的敏感性有關,在開始服藥時容易發生,由小劑量逐漸加量反應輕微和短暫,一般不影響治療。其次為皮膚色素沉著,手、腳皮膚角化,如加大活動量和多飲水者,程度一般較輕。

1998年,我科對接受青黃散治療的慢粒患者進行了隨訪,6例存活10年以上,其中2例分別於10.5年、12.2年後慢粒急粒變;2例分別於15年、18年後死於腦血管病和心臟驟停,死亡時仍處於慢粒期;1例已維持慢粒期12年,仍在維持治療中;1例已健康存活20年,停葯10年。

實驗研究

我科研究了青黛與雄黃按9:1比例製成的酒提液對L615和S180細胞的DNA和RNA合成影響,實驗結果證實,其對L615和S180細胞DNA、RNA合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特點是:①隨藥物濃度的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強;②抑制作用較快, 在藥物作用細胞30分鐘時即達高峰;③對DNA、RNA 的抑制均明顯。提示青黃散治療慢粒的機制之一,可能是由於抑制細胞DNA、RNA的合成。80年代末,我科應用電鏡對慢粒患者的骨髓細胞作了動態超微結構觀察,結果發現,青黃散治療慢拉的療效與其能使慢粒白血病細胞變性壞死的作用有關,即通過核的變性, 最終導致白血病細胞凋亡。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