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敷的真相

小G老師關於肌肉酸痛、肌肉微損傷、肌肉急性損傷一共出過3篇文章,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這3篇文章中,同時出現的一個名詞就是「冰敷」,有粉絲問,冰敷難道就是萬金油么?今天小G老師就來給大家揭秘冰敷的真相!

什麼是冰敷?

冰敷,更系統地被稱為「冷凍療法(Cryotherapy)」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急性運動損傷的方法之一。它經濟、便捷但又行之有效,是RICE技術的組成部分,幫助減少腫脹和緩解疼痛。冰敷同樣也可用於治療慢性損傷,如水腫等。

冰敷是如何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的?那我們要先來看看冰敷的機制,它包括:

  • 冰敷抑制了痛覺神經纖維信號的傳導;

  • 低溫降低了遊離神經末梢的反應;

  • 冷凍降低了痛閾;

  • 低溫冷凍引起體內內啡肽(可以緩解疼痛)的釋放;

    Advertisements

  • 冷凍覺傳導抵消了痛覺傳導(根據疼痛閘門學說)。

冰敷通過以上行為作用,最終達到最直觀臨床效果是——消腫止痛

冰敷的作用

除了最直接止痛作用外,冰敷有以下作用:

1、控制出血和腫脹

通過降低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溫度,冰敷可以收縮血管,減少了血液滲入周圍組織,從而減少局部腫脹。冰敷幾分鐘后,收縮的血管重新開放,恢復局部血供。這樣不斷地重複收縮血管和開放血供,被稱之為「振蕩反應」。

儘管血液仍然會流向受傷的部位,但是使用冰敷后局部腫脹明顯減少。腫脹和水腫得到控制,可以增加肌肉及關節活動度,減少了功能活動限制,有利於早期恢復。

此外,炎症反應引起的腫脹會引起組織局部壓力增高,導致局部疼痛。這種疼痛主要是由於局部組織受損后,致痛的化學物質釋放入血所致。而使用冰敷可以收縮血管,減少致痛物質入血,同樣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Advertisements

2、緩解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發生部位周圍的肌肉通過收縮保護損傷部位(肌肉防衛),防止更嚴重的損傷。但是肌肉痙攣可能加重疼痛感或動作失常。冰敷,能夠非常有效地緩解疼痛從而有利於減少肌肉痙攣。

3、降低代謝率

低溫可以降低細胞代謝率,降低細胞的耗氧量。當血流因血管收縮而減少時,耗氧量降低的細胞發生缺氧死亡(繼發性細胞死亡)的風險也降低了。

如何冰敷?

用毛巾或是其他織物,包裹冰袋附於傷處,也可以使用彈力繃帶包裹冰袋包紮於受傷處。敷一般維持13~24分鐘,然後移開,恢復至室溫20分鐘左右。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選擇繼續冰敷,也可每隔2-3小時進行一次。

為了避免凍傷,不要把冰袋直接放置在皮膚上。如果冰袋直接放在皮膚上時間過久會引起凍傷,皮膚和皮下組織(肌肉、神經和脂肪)會受損,有時甚至是永久性的損傷。

有些部位比如肘關節、膝關節等處皮下組織較薄弱,神經接近皮膚,冰敷時更需要控制時間,以免損傷神經。術后冰敷處理,注意不要讓冷凝水滲濕污染傷口。

如果無法獲得醫用冰袋,可以選擇自製:將冰塊和水以1:1的比例混合放在塑料袋中

冰敷的注意事項

通過小G老師之前的文章,相信大家一定都已經了解了,所謂的「受傷24小時內冰敷,24小時候熱敷」的觀念是錯誤。這裡小G老師需要再次強調,如果發生的是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應當第一時間進行冰敷並停止運動。具體可見下圖:

還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冰敷時間的控制,並不是越久越好。通常冰敷應當控制在13~24分鐘之內,間歇地、反覆地持續進行。既避免了凍傷,也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冰敷的體感會是:疼痛——略微麻木——稍微刺痛——疼痛消失。

除了避免久敷,冰敷時還需要注意:

1、雷諾現象(肢端動脈痙攣紫紺壞死現象):是累及肢體末端小血管引起痙攣紫紺壞死的一種疾病。如果使用冰敷,病變處暴露在冰冷環境下會使癥狀加重。

2、針對寒冷的超敏反應,包括:

  • 寒冷性蕁麻疹:作為蕁麻疹的一種,受到寒冷刺激后再回暖引起機體內組胺釋放,導致皮膚潮紅、搔癢以及風團發生;

  • 冷性紅斑:一種紅色、搔癢的皮疹,暴露於寒冷環境時引起。會導致嚴重疼痛和肌肉痙攣。

3、有高血壓、心臟疾病者:如心律不齊、心絞痛、冠心病等,慎用冰敷;

4、冰敷不應置於接近表皮的神經走行處;

5、冰敷不應在新創未愈的傷口上使用。

參考資料:

伊文,急性運動損傷的急救原則及冰敷技巧,98跑

Erich Hohenauer,The Effect of Post-Exercise Cryotherapy on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5; 10(9): e0139028.


版權聲明:本文由格姆思原創,並擁有版權。授權首發於公眾號「格姆思GAMES」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