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不信任中醫?

魯迅的父親年輕時即得了重病,少年魯迅得以和中醫結緣,也因此結了怨。這次和中醫周旋長達四年的不愉快經歷,使得魯迅終生不信任中醫,他生前曾多 次表達過對中醫的鄙夷之情。

在《朝花夕拾·父親的病》中,魯迅用漫畫的筆法描寫紹興城的所謂名醫:「前回的名醫的臉是圓而胖的,他卻長而胖了」,這兩個富態臃腫而又蠢笨無能的醫生有個共同點就是「闊得這樣不耐煩」。

他們的出診費也高得離譜:每次診金一元四角,特拔大洋十元,出城又加倍,偶爾出急診,便非一百元不去。要知道魯迅十八歲離開家鄉去南京求學時,懷裡總共只揣著母親多方籌措的十八塊大洋。

他們開的藥方又是多麼的荒誕不經,最稀奇的是「蟋蟀一對,要原配」,魯迅諷刺道:「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醮,連做葯資格也喪失了。」但是不管「藥引」多麼難得,「可是說也奇怪,大約後來總沒有購求不到的。」

Advertisements

暗諷醫生和藥商勾結斂財:「軒轅時候是巫醫不分的,所以直到現在,他的門徒就還見鬼。」

在這篇文章里,所謂中醫,等同於巫術。

如果說《父親的病》里魯迅還是用文學的筆法來表達對中醫的看法的話,那麼在《〈吶喊〉自序》中,魯迅就直抒胸臆了:「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在《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中又有論斷:「中醫,雖然有人說是玄妙無窮,內科尤為獨步,我可總是不相信。」

1925年孫中山患肝癌晚期,協和醫院宣告束手無策時,他仍然不願服中藥。魯迅對此十分感動,寫道:「那時新聞上有一條瑣載,不下於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據說當西醫已經束手的時候,有人主張服中國葯了;但中山先生不贊成,以為中國的藥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診斷的知識卻缺如。不能診斷,如何用藥?毋須服。人當瀕危之際,大抵是什麼也肯嘗試的,而他對於自已的生命,也仍有這樣分明的理智和堅定的意志。」(《集外集拾遺·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Advertisements

當然魯迅自己也是個非常理智的人,當初他東渡日本,學的就是西醫。魯迅也有堅定的意志,為了貫徹對中醫的不信任,他畢生沒有看過中醫、吃過中藥。

父親的病使得周家人財兩空,也讓少年魯迅在心中埋下了對中醫怨恨的種子。

那麼魯迅父親究竟得的什麼病呢?

魯迅的父親叫周伯宜,因涉嫌科場賄賂案,被拘捕審查,革去秀才,精神上蒙受沉重打擊,其後常常借酒消愁,以致鬱結成疾。

現在大家都知道,酒精對肝臟的危害隨著量的增加和飲用時間的延長而加重,魯迅的父親因抑鬱而長期飲酒,因而出現了腹脹、腹水甚至嘔血等癥狀,他的病中醫稱為「臌脹」。

膨脹的治療,索來棘手,有諺雲「神仙難醫膨脹病」就是這個意思。這種病相當於現代西醫所講的「肝硬化腹水」、「肝癌」一類的疾病。即使西醫發展到今天,對肝硬化腹水、肝癌依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即便是通過「放療」、「化療」等手段,病人的結局也大多是人財兩空。

如果因為中醫治不好這種病,就成為受攻擊的話柄,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周伯宜

當初給魯迅父親看病的醫生何許人也?

是紹興頗負盛名的中醫何廉臣。因為對他的反感,魯迅在《父親的病》中故意用諧音將他的姓名顛倒寫了,成了「陳蓮河」。

何廉臣是清末民初一代名醫,學識淵博。在西醫剛剛傳入中國的時代,他倡導整理醫籍以保存國粹,主張通過整理文獻來保存祖國醫學精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中醫。

通過對中西兩種醫學的比較,他認為西醫學未必全可取,而中醫學依然可以發揮作用。他治學嚴謹,對《內經》、《傷寒》以及明清各家學說均有較深的研究。

何氏一生著述甚多,先後編輯出版《醫藥叢書》、《國醫百家》等書刊弘揚中醫學術。此外,還校訂刊刻古醫書110種,題名為《紹興醫藥叢書》。著有《重訂廣溫熱論》、《感症寶筏》等。

何廉臣一生為振興中醫、捍衛中醫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其臨床經驗、學術思想仍然值得我們現在學習和借鑒。

何廉臣

遺憾的是一代國醫高手何廉臣並沒有能夠治好魯迅父親的病,以至於魯迅對此耿耿於懷,成為反對中醫的理由。

可是我們知道即便現在的頂級醫學會的專家院士,也不可能包治百病,如果什麼病都能治好,地球上豈不人滿為患了?

魯迅少年時代,由於祖父賄考敗露、父親沉痾多年,萬貫家財被耗盡,「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葯。」

家庭變故使得少年魯迅倍感世態炎涼,從情感上我們可以理解魯迅憎恨中醫的緣由。

但隨著現代中醫學的發達,我們理智地評判一下魯迅和中醫的結怨,多少會覺得:一代偉人魯迅先生也是有一點偏激的吧!

來自莫邪青鋒

運營人員: 黃醒夢 MZ016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