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姿態

近日,日本派出250人的商業代表團訪問中國,團隊成員多數為日本跨國企業的總裁,這一代表團也是日本迄今最大規模的經濟訪華團隊,他們此次訪華都有哪些舉動,我們又應該如何解讀?

文|資深媒體人王超

11月20日,由日本主要經濟團體組織的250人的商業代表團訪問中國。參加者多為日本跨國企業的總裁。這是迄今為止日本派出的最大規模的經濟訪華團。

日本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組織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代表團來到中國?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經濟交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日本經濟如日中天的時候,日本經濟在1968年進入快速騰飛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達到日本經濟的鼎盛時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Advertisements

在改革開放之初,日本是全球發達國家中最先在中國進行大量投資的國家。日本之所以先於美國、歐洲進入中國市場,一是因為地緣優勢,離中國近;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人中有一些人對中國的態度是友好的,他們對中國有一些歷史負罪感。

雖然80年代中日關係比較近,但時至今日雙方的關係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語。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這次日本派出250人的龐大商業訪華團來到中國,是為了了解中國現今的營商環境。我們知道,日本大和民族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追隨強者,向強者學習。1854年,美國海軍少將佩里用炮艦敲開了日本的國門,成為明治維新的導火索,日本由此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政治改革,打開國門走出去,向西方學習,大量吸收歐美工業文明的經驗和社會文化,開啟了脫亞向西的過程。

Advertisements

而佩里則被視為日本的開化者。對於這位西方侵略者,日本人不僅在橫須賀市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園,還在當年美國黑船登陸的地方,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親筆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佩里上陸紀念碑」。在佩里公園,每年都要舉行民間自發的紀念活動。

耐人尋味的是,入侵者佩里將軍——那位用堅船利炮敲開日本國門的美國人,被日本人塑造成為英雄。這種為侵略者樹碑立傳、歌功頌德的行為,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歷史上日本一直追隨中國,直至明清。幕府時代日本只對荷蘭和中國兩個國家開放通商。但美國的入侵讓日本意識到了西方國家的強大,所以開始向西方全面學習。日本總是能夠向當時歷史上最強大民族的文化學習,跟著強者走。

從歷史到現實,日本人都非常重視對中國的研究。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日本10位知名教授歷時5年時間寫出《中國的歷史》系列叢書,共10冊,從遠古時代一直寫到中華民國,內容詳盡,深入淺出。

2015年,日本學者岡田武彥所寫的王陽明通俗傳記《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出版。為了完成這部著作,岡田武彥不僅窮盡史料,吸收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注重實地考察,年近80歲來到中國,此後10年間組織了6次王陽明遺迹實地考察,足跡遍布中國8省區80餘個縣。

後來岡田武彥患上眼疾,讀書執筆日趨不便,但還是藉助放大鏡,堅持寫作。《王陽明大傳》完成時,岡田武彥已經93歲。這部80餘萬字的著作,花費了他整整25年的時間。

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學思想對日本有著深刻影響。幕府時代的將軍都有老師專門講述朱熹的著作思想,被稱作朱子學。百年來,日本學術界對朱熹的研究從未停止。我們可以從朱熹的思想、史學、文學等幾乎所有的領域中看到日本學者的足跡。日本的朱子學研究,無疑是整個朱熹研究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把日本作為對手,敵人還是近鄰和朋友,我們對日本的研究很少。即便是關於日本企業經營管理的書也多半是日本人自己寫的或者外國人寫的,很少有中國人去實地研究寫出來。中國人研究日本的著作非常少,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是1928年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論》,一本很薄的小冊子,距今已有近90年的歷史。

在《日本論》中,戴季陶講道:你們試跑到日本書店裡去看,日本所作關於中國的書籍有多少?哲學、文學、藝術、政治、經濟、社會、地理、歷史各個方面,分門別類的,有幾千種。戴季陶說,「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百次。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願意看,日本話都不願意聽,日本人都不願意見,這真叫做「思想上閉關自守」、「智識上的義和團」了。

時至今日,中國和日本兩國對於對方的深入研究依舊差距懸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