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貝爾獎得主川端康成看日本自殺的優秀作家

「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是川端康成在親眼目睹三島由紀夫自殺現場之後對學生說的話。17個月後,他便選擇含煤氣管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未留下隻字遺書。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新感覺派作家,小說家,他憑藉《雪國》、《古都》、《千隻鶴》,因「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實質」,而於1968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然而,理應風光無限、安享晚年的他卻選擇了用痛苦的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三島的自殺可以被稱為川端康成自殺的導火索,讓我們先來看看三島的自殺始末。三島由紀夫是日本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作為二戰後日本國內的文學大師之一,他曾兩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名單,最終,卻因為極端激進的政治目的而自殺諫世。這可以稱得上慘烈的自殺過程在今時今日聽來仍令人震驚。1970年11月25日,夢想保存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的三島發動軍變失敗,隨後三島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

Advertisements

三島由紀夫最後的演說

他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在腹部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

可想而知,自殺現場該有多麼慘烈,與三島相識多年,亦師亦友的川端康成在得知三島死訊后內心又該有多麼的悲痛和凄涼。川端早年便因為身邊多有人故去而被戲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這樣的經歷在他心中埋下了哀傷孤獨的種子。在他的作品中,描寫死亡和死亡場景的篇幅非常多,他崇尚唯美主義,也崇尚佛教中的轉世輪迴,死對他來說不是結束,而是新生的開始。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逗子的公寓含煤氣管自殺身亡,他的死到底是一种放棄、還是一種抗爭?亦或是伯牙絕弦知音難覓的寂寞,這一切我們都不得而知。

Advertisements

1927年7月24日,生前作品就多描寫人性醜惡的,與川端康成齊名的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在他田端的卧室里服下致死量的巴比妥自殺。他的作品《竹林中》,就是那部後來被黑澤明導演改編為影史名篇的《羅生門》。

1948年6月13日深夜,一直崇拜和嚮往芥川龍之介的太宰治與他的女讀者跳玉川上水自殺,時年39歲,留下了《人間失格》等作品。

日本向來崇尚物哀。連賞櫻亦是如此,最愛的不是櫻花繁盛,而是櫻花凋落之美。上天賦予了作家們發現善與惡的眼睛,卻沒有賦予他們消滅惡、拯救善的能力。於是他們一次次的在完美的精神世界和殘酷的現實世界之間掙扎徘徊,在絕望和狂喜的兩極來來回回。最終,堅強一些的可以活到知天命,軟弱一些的只能英年早逝了,這樣的選擇也許是病態的,但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有趣的是,川端康成一反日本傳統,臨終不留遺言的行為後來得到了考證,早在1962年他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喜歡我,就點擊下方訂閱我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