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填補了幹細胞研究的空白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報道

以幹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成為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后的另一種疾病治療途徑,引領著一場新的醫學革命,為實現全民健康帶來了新的曙光。本報特聯合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推出「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系列報道。本期記者帶大家走進廣東省幹細胞儲存和臨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一起領略幹細胞的神奇魅力。

2016年9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祖澤領銜的科研團隊經過不懈努力研發的幹細胞新葯「人牙髓間充質幹細胞注射液」正式被北京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註冊受理,並核准簽發了《藥品註冊申請受理通知書》,這也是目前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申報的首個牙髓間充質幹細胞藥物。而早在2015年,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就與廣州賽萊拉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設了廣東省首個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庫,開展牙髓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牙周疾病的臨床研究。此幹細胞庫的建立,標誌著牙髓間充質幹細胞研究填補了幹細胞研究的空白,在再生醫學方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Advertisements

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填補了幹細胞研究的空白

本報記者 劉艷芳

  • 小小的牙齒里,蘊藏有「大寶藏」

小時候換牙時,你或許聽長輩們這麼講過:上牙藏在床底,下牙扔到房頂。說這樣牙齒才長得出來。現在,科技告訴你,脫落的乳牙裡面豐富的牙髓幹細胞,未來可以作為疾病治療的幹細胞來源。除了乳牙,成人的智齒中也有牙髓幹細胞。

英國《每日郵報》2012年報道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七歲的小女孩Becca成了英國史上第一位儲存自己乳牙幹細胞的人。她的爸爸是牙醫,他相信為女兒保存的牙髓幹細胞,在未來如果女兒遇到了某些疾病問題,牙髓幹細胞可以幫助她治癒疾病。他說,「我相信為女兒保存的牙髓幹細胞在未來能夠給予她必要的醫療幫助,因為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的,當今幹細胞已經能解決諸多的事,誰知道未來的10年、20年、30年會發生什麼呢。當然,肯定會更好。」

Advertisements

  • 牙髓間充質幹細胞能「變廢為寶」造福全身性疾病治療

目前全球開展的幹細胞臨床研究主要有造血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和神經幹細胞等。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屬於間充質幹細胞的一種。間充質幹細胞的優勢在於可以調節炎症和免疫反應。牙髓間充質幹細胞是存在於牙髓組織中的一種成體幹細胞,同樣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此外,還具有來源豐富、採集方便、免疫原性低、安全性高、費用低等優點。

它可以從任何年齡段的牙髓內培養獲得,包括替牙期兒童脫落的乳牙,需要拔除的智齒、多生牙、埋伏牙、正畸需要拔除的前磨牙等,但乳牙中的幹細胞被證實活力是最強的。所以,一到暑假,是研究人員收集乳牙的高峰期。這些廢棄的牙齒,相對於其它幹細胞的收集,創傷更小,更安全方便,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有效方式。

研究表明,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可用於口腔臨床治療,誘導牙髓牙本質複合體的再生,對各種牙髓根尖周疾病、牙周疾病的治療、牙體修復甚至牙齒再造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是臨床可以儲存的重要醫療資源之一。此外,其潛在應用價值遠遠不止口腔相關疾病,研究者們已將其應用在神經損傷、移植排斥、糖尿病、心肌損傷等全身性疾病的治療中。

  • 牙髓間充質幹細胞研究將最利於牙周病的治療

牙周炎是導致中國人缺牙最主要的口腔疾病,約有90%的成年人一生中會發病。它屬於炎症免疫相關疾病,主要表現為牙周周圍支持骨質的缺損。「打個比方,樹和泥土沒了,叫骨質缺損,所以牙齒周圍的骨頭缺損,就叫做樹架松(即牙齒架鬆動),久而久之,牙齒就會脫落。」中山大學光華附屬口腔醫院林正梅副院長告訴記者,「我們正在做的一個工作就是發揮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促進其再生的優勢,最大程度地幫助患者保留患牙。這是我們臨床轉化研究的很重要的工作及目標。」

另外,開展幹細胞治療牙周病的相關研究只是一個治療切入點,口腔及機體其他還有許多類似的相關疾病,比如頜面部軟硬組織缺損、移植排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希望隨著研究的深入能發掘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在這些疾病治療中的潛在價值。

  • 專註於民眾最關心的兩大牙髓間充質幹細胞研究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作為教育部直屬重點高等院校的口腔醫學教學醫院、衛生部部屬專科醫院及口腔臨床專科醫師培訓基地,目前在再生醫學領域研究主要包括:幹細胞基礎研究與相關臨床轉化兩大類。

其一,幹細胞基礎研究。主要從幹細胞的來源入手,展開發育生物學相關的研究,比如我們牙齒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人有兩套牙齒,換牙的機制是什麼,先天缺陷的原因。同時也開展幹細胞分化調控的研究,比如讓幹細胞分化成骨、神經、血管等,為臨床研究奠定理論基礎。而且,這些基礎研究有利於更好地認識幹細胞及臨床相關疾病。林正梅院長表示,基礎研究可幫助我們探索牙齒真正的奧秘。

其二,幹細胞臨床轉化研究。這是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目前國家重點支持的研究方向。幹細胞在目前很多棘手的臨床問題中展現出可喜的效果,尤其是炎症免疫相關疾病。作為口腔專科醫院,首先考慮的是顱頜面病損。對於牙髓相關疾病,利於內源性幹細胞重建牙組織,也是中山大學5010重點臨床項目。而對於牙周病損,該團隊正在開展系列臨床前研究,初步展現牙髓間充質幹細胞的巨大潛力。至於更大的組織缺損,則利用幹細胞聯合生物支架材料的技術。希望未來能真正實現幹細胞治療的規範化、標準化、可控化,進一步評估幹細胞治療的可靠性、安全性,進一步規範相關的臨床研究乃至治療,解決病人關心的問題,形成以廣州為中心、服務於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科研和臨床機構。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林正梅副院長(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鏈接

打造牙髓間充質幹細胞資源庫

關於聯合賽萊拉幹細胞公司合作開展牙髓間充質幹細胞資源庫的建設,林正梅院長高度肯定了這一舉措。她認為,「高質量生物資源庫的建立和完善是現代醫院及科研機構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華南第一的口腔醫院,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幹細胞資源庫,因此率先在華南地區啟動與賽萊拉幹細胞的橫向合作。」

這是因為醫院主要是由臨床醫生和科研工作者構成,主要的精力在於治病,收集資源及評估效果,這是醫院的「特長」。而幹細胞庫需要運作,必需建立一系列採集、培養以及質量鑒定的標準以及管理流程,這是賽萊拉幹細胞公司的「特長」。只有醫院科研單位與企業合作,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進行資源整合,利用企業產業化的生產線對幹細胞進行保存、製備,搭建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安全性、有效性技術評估體系,並建設相應標準和規範,以期推動幹細胞製品的臨床研究步伐。

林正梅院長說,「最重要的是,牙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構建對於幹細胞的基礎研究及臨床轉化意義重大,採用最高標準製備的幹細胞可以供廣大臨床科研工作者開展臨床前和臨床研究。不僅僅對我們醫院科研意義重大,還能輻射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科研和臨床機構。」

同時,她覺得,「牙髓間充質幹細胞資源庫的建設最主要的社會價值在於為幹細胞應用於臨床疾病的治療研究奠定物質基礎。只有構建高質量的幹細胞庫,才能為日後口腔頜面部乃至全身其他組織器官缺損及系統性疾病治療提供種子細胞。」

當然,也能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推動華南地區牙髓間充質幹細胞的產業化發展,提高群眾「幹細胞儲蓄」意識,防範於未然,為個性化醫療和精準醫療提供物質儲備。

值得一提的是,該院前期已經投入100萬元啟動資金用於樣本收集和資源庫的建設。目前項目運作良好,各項質控標準及倫理文書已逐步完善,入庫樣本已達500餘例。

據了解,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作為廣東省幹細胞儲存和臨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在今年的國際幹細胞大會上,與賽萊拉幹細胞、廣葯集團、美國斯坦福大學、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粵港澳中樞神經與再生研究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簽署了《幹細胞產學研醫國際合作》八方協議,成為幹細胞「產學研醫」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典範。

觀點

研究之路「蜀道難」但前景巨大

據悉,作為責任主體的醫療機構,研究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仍然巨大,研究之路「蜀道難」,現在還在探索階段,但前景巨大。口腔醫院已成功進行了動物實體的研究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期將發布相關的學術作品和專利申請。

目前,研究所面臨的難題還包括:牙髓間充質幹細胞與臍帶、胎盤來源的幹細胞不一樣,並不為大眾所熟知。幹細胞庫的構建很大程度上還要患者的配合和理解。很多時候病人並不理解,因此損失了不少資源。所以,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出台相應政策和做好牙髓間充質幹細胞醫療知識的科普工作,增強民眾的意識。

即便如此,牙髓間充質幹細胞是一個很有應用前景的幹細胞。林正梅院長希望,「幹細胞不應僅僅看作輔助治療的手段,它來自於機體,調控局部免疫力,可用於全身性的疾病治療,是目前傳統治療方法無法企及的。幹細胞在其他領域,也不應該作為最後的『救命稻草』,應該參與到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中,實現『未病先防』。」

相關報道

新探索!幹細胞可用於糖尿病治療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幹細胞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神奇的幹細胞:以生命養生命的魔術師

更多精彩關注公眾號「廣東科技報」(gdkjbwx)

運營人員: 魏宇波 MX00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