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歷史——英國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 (一)背景:

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表現:

①手工工場建立並得到發展;

②農村中出現資本主義農場和牧場。

(2)原因:

①新航路開闢后,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的中心;

②圈地運動的推行;

③海外貿易和海外掠奪

2、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和成長(有共同利益)

①資產階級構成:銀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場主

②新貴族構成:牧場主和農場主、兼營工業和商業

3、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的專制統治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相信「君權神授」厲行君主專制,觸犯資產階級利益;

4、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有通過徵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展開鬥爭

5、導火線: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

  • (二)過程

1、革命爆發:1640年11月新議會的召開

①目的:籌措軍費討伐蘇格蘭人;

②鬥爭:國王企圖由議會通過法案,徵收新稅;議會:拒絕通過徵稅法案,並要求限制王權,得到群眾支持。

③意義:揭開革命的序幕。

2、內戰爆發;

議會軍和王軍

著名人物:克倫威爾;

戰役;納西比戰役、馬斯頓荒原戰役。

3、處死國王:1649年1月

4、革命高潮:成立共和國(1649—1653年)

①克倫威爾掌握大權,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策

②建立護國主政治:1653年底,克倫威爾被宣布為護國主,多次解散議會,成為軍事獨裁者。

5、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①背景:克倫威爾死後,政局動亂。

②目的:保護革命成果。

③復辟: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④政策:實行反攻倒算,引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滿;

6、革命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邀請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入主英國,1689年初,威廉和瑪麗共同登上英國王位。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 (三)結果: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目的:限制王權;

2、過程:1689年《權利法案》: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作為。

3、影響: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 (四)意義

1、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標誌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二、世界殖民霸權的確立,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 (一)海上霸權的建立

1、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96頁的圖片)

  • (二)世界殖民霸權的確立

1、17世紀以後走上殖民爭奪的道路,相繼打敗荷蘭、法國。

2、從事罪惡的三角貿易,並成為主要經營者。

3、在亞洲,東印度公司進行海外殖民和掠奪,印度成為英國最大的殖民地。

4、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發展,鎮壓北美人民的反抗導致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83年承認美國獨立。

三、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形成——英國的工業革命

  • (一)背景:

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資本:資產階級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積聚了豐厚的資本,拓展了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

3、勞動力: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雇傭勞動力。

4、技術: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

5、市場:(直接原因):市場需求的擴大。(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手工工場的生產供不應求。

  • (二)進程

1、時間: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今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

②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

③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歐洲大陸和北美傳播。

2、生產手段和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①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

②工廠取代手工工場

  • (三)重大發明

1、紡織:珍妮紡紗機;

2、動力:1785年瓦特製成改良型蒸汽機

3、交通運輸:1825年史蒂芬孫發明火車。(美國人富爾頓)

  • (四)影響:(對英國)

1、英國率先進行並完成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號稱「世界工廠」,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2、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3、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4、1836 --1848年,英國發生憲章運動,工人為爭取普選權而展開大規模的鬥爭。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四、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喪失——19世紀末英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產量被美、德相繼趕上和超過,退居第三位。喪失了19 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最大的殖民帝國地位引起了新興的德國的強烈不滿。

五、一戰到二戰期間的英國

  • (一)一戰前

1、英、德為爭奪殖民地形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對殖民地的爭奪)。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組成英、法、俄協約國集團。

  • (二)一戰後

1、成為戰勝國,是巴黎和會的主宰國之一,雖嚴重削弱、但綜合國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繼續保持海上絕對優勢,維護龐大的殖民帝國;美國一戰後代替歐洲,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企圖攫取戰後世界領導權;圍繞爭奪世界霸權,英美之間的矛盾成為,一戰後世界的主要矛盾。結果,國聯由英法控制,說明美國的綜合國力還不足掌握世界霸權。

2、對外政策:大陸均衡

  • (三)二戰前:30年代執行綏靖政策

①目的:保住既得利益,禍水東引。

②實質:自私自利,姑息養奸;

③表現:慕尼黑陰謀;奇怪戰爭;

④影響:犧牲了弱小國家的利益;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使30年代的反法西斯局部戰爭失敗。

⑤放棄:1940年5月,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對德採取強硬政策。

  • (四)二戰中: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

①英法敦克爾刻大撤退,不列顛之戰,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② 1942年初,與美國,蘇聯等國家聯合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組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③1944年6 月,美英軍隊,諾曼底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

④1945年初,美、英、法軍隊從西面攻入德國境內。

⑤參與二戰中的四次國際會議。

  • (五)二戰後

1、衰落,初期唯美國馬首是瞻;接受美國經濟援助。加入北約組織。

2、隨著經濟恢復和發展及歐洲共同體的成立,70年代加入歐洲共同體。

六、其他

1、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人物及其成就

①戲劇家莎士比亞;

②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

2、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

(1)概念:指英國為維護霸主地位,憑藉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維持歐洲各國之間的相互牽制和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的外交政策。

(2)實施:

①聯合抗法:組織反法聯盟,打敗拿破崙帝國,重新確立英國的霸主地位。

②聯法抗德:20世紀初與法、俄結盟,對付德國;

③扶德抑法:巴黎和會上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巴黎和會後,不與法國結盟,用德國牽製法國。

④縱德反蘇:二戰前,英國聯合法國共同縱容德國侵略,企圖將矛頭引向蘇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