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阿里:新零售之爭中的引領者畫像

本文共 3437 字

燒腦指數:★★★

閱讀大約需 15 分鐘

媒通研究院


2017年被業內稱為「新零售」元年,一場零售行業變革的巨幕在這一年裡拉開。從阿里自營的盒馬鮮生開始,到永輝超市打造超級物種,再到騰訊、京東一眾行業巨頭紛紛入局……新的行業定義、新的品類、新的技術紛紛湧現,並一路延續到2018年全面鋪開,儼然構建起一個新的行業格局。

從「新零售」概念誕生到如今遍地開花,這期間媒體對相關事宜保持著熱烈的討論:新零售將如何改變行業的發展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阿里與騰京聯盟的行業格局中,孰優孰劣?哪座城市才是名副其實的新零售之都?新零售能否成為新的風口?

媒通社認為,在這場零售行業的革命中,作為新零售的提出者和先行者,阿里巴巴的一舉一動無疑是行業的風向標,引領著新零售行業的發展。而爬梳媒體和公眾態度,也不難發現,「新零售」已然成為行業之大勢所趨,也在悄然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發展中。

Advertisements

始於馬云:「新零售」如何變革零售行業?

「新零售」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2016年10月的雲棲大會上。當時,馬雲發表了「五新理論」,「新零售」無疑是最早受到市場認可和推崇的。從概念提出以來,人們對「新零售」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何為新零售?新零售如何改變行業生態和生活方式?一直是媒體和公眾所熱衷的話題。

阿里作為新零售概念的提出者,無論是對行業的重新定義,還是在業態上的革新都具有風向標的意義。在馬雲看來,「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馬雲對新零售概念的闡述,也揭示了零售行業的特性,切中了行業面臨的的挑戰和今後的發展機遇,自此拉開了新零售業態變革的帷幕。不難發現,在這一年多以來,尋求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成了互聯網平台和零售巨頭們最熱衷做的事,前者囊括了阿里、騰訊、小米,後者以銀泰、永輝超市、蘇寧為代表。

Advertisements

從零售行業發展的脈絡來看,騰訊科技認為,此前零售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從百貨商店到超級賣場,再到連鎖百貨的變遷,零售商品越來越豐富,零售效率也越來越高。而伴隨著電話、電視、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的進步,零售也從傳統的線下零售逐步變為電話購物、電視購物以及電子商務,而電子商務從希望替代傳統零售發展到積極與傳統零售融合,進而到現在的新零售模式。零售業每一次的升級和進步,背後的本質都是銷售效率的提升和技術的飛躍。

誠然,這場新零售革命,改變的不僅僅是零售行業的發展業態,更是帶動了我國實體經濟增長新模式,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此,人民日報認為:阿里巴巴全力探索的打通線上線下、實現數據賦能,提升零售業效能,帶動了我國實體經濟增長新模式。在中國進行的新零售變革走在世界前列,而且,這場商業革命正在改變世界,影響人的生活方式。

阿里與騰京聯盟的新零售格局之爭

在這場新零售商業革命中,阿里的布局顯得從容有序,通過這幾年的投資併購,已經將銀泰、蘇寧、三江購物、百聯集團、聯華超市、新華都、高鑫零售等眾多優質標的收入麾下。

面對阿里大規模的跑馬圈地,騰訊也不願錯過這場零售行業的風口。2017年末,騰訊重金入股永輝超市「超級物種」,隨後的布局更是越來越快。如今,已經擁有永輝超市、家樂福、萬達商業、步步高、海瀾之家五大隊友,再加上京東這個小夥伴,實力也不容小覷。

AI財經社將騰訊這一系列的布局舉措稱為「騰訊買出一個帝國」。

毋庸置疑的是,如今新零售行業已形成了阿里和騰訊兩大陣營對峙之勢。對於阿里和騰訊主導的零售行業變革,兩種不同的賦能模式孰優孰劣也頗受關注。

阿里巴巴新零售布局重在「中心化」,對企業講究控制權,深度介入經營,致力於將其從上到下進行改造,再將改造后的企業同自身平台對接。

騰訊則恰恰相反,通過投資希望把一些公司從對手變成盟友,其投資理念不是以騰訊為中心,而是以被投企業為中心。

零售行業專家丁利國認為,被阿里巴巴投資,意味著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而被騰訊投資,一般不會介入很深,雙方更多的是考慮業務層面的結合。如果想要給實體商業帶來革新變化,除非像阿里巴巴那樣控股,否則短時間內看不出效果。「截至目前,永輝內部對騰訊入股的反應很一般,並沒有碰撞出火花,合作也沒有進入到落地階段,家樂福更沒有摸清應該怎麼弄。」

鈦媒體認為,事實上,無論是新零售、新消費還是無界零售,核心大同小異,都是圍繞各自生態用大數據重構「人貨場」,為線下賦能。目前來看,與缺乏電商零售運營經驗的騰訊相比,擁有物流、供應鏈優勢的阿里步子邁得更大些。

AI財經社則在文章中表示,兩種戰略目前尚說不好孰優孰劣。但阿里巴巴靠電商起家,同線下有著極強的關聯度。從線上走到線下,相對更善於打通物流、店鋪和大數據。而騰訊的主營業務是離線下零售相對更「遠」的社交和遊戲。

顯然,對於阿里和騰訊兩大陣營的分析,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媒體的角度,都更加看好阿里對新零售行業的賦能方式。當然,這場新零售爭奪戰遠未結束,在2018全面鋪開之年,兩種賦能模式也將進行一場更加激烈的比拼。

誰是新零售之都?阿里引領者畫像愈發清晰

巨頭們的目標投在哪裡,哪裡就是互聯網關注的中心。雖然模式尚未徹底明晰,但隨著競爭格局初定,「重返線下」的新零售領域無疑已成必爭之風口。無論是媒體還是網友,都在惦記著同一個問題:后發的騰訊同盟能否撼動阿里的領先地位?

記得在資本收割初始階段,輿論多數保持審慎態度。「一方有先發優勢,一方有流量優勢」,雙方實力對等、難以預料等說法充斥於耳。

但通過近期對機構媒體言論的爬梳和對網路輿論的分析,我們發現,雖騰訊動作頻仍,但在新零售領域具備先發優勢的阿里仍被普遍看好。其中,一個新的話題讓阿里的風評持續走高,即「誰是新零售之都」,綜合北京商報、都市快報等媒體的報道,打造城市新零售的未來樣本,阿里在其中扮演了關鍵引領者角色。

來自深圳特區報的消息顯示,「按照阿里全渠道+智慧門店本財年有交易的門店數口徑統計,全國累計智慧門店數11.45萬家,其中深圳就佔了2764家。」此外,該報也評價,阿里在盒馬鮮生、智能門鎖、珠寶行業等方面的布局,推動深圳成為新零售瞭望塔。

對此,電商之都杭州肯定不服氣。2月7日,都市快報用8個整版的深度報道為杭州的新零售之都稱號正名。該報對口紅販賣機、無人超市、盒馬鮮生等新物種如數家珍,並表示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新零售模式都來自杭州,「杭州正是這場新零售革命的策源地。」也有媒體梳理,僅2017年,在杭州以新零售為主題的重要論壇會議就開了不下二十場。

那麼上海呢?這一中國零售曾經的「聖地」,在新聞晨報的眼中,同樣正在以新零售之都的姿態崛起,至少,「阿里巴巴把上海作為新零售的第一站」。此外,上海百聯集團和阿里巴巴的牽手、移動支付的普及、盒馬鮮生的開張、全球最大星巴克烘培工坊的落滬等,這些因素構成了滬上媒體強化上海新零售「橋頭堡」位置的論據。

類似聲音也屢屢從北京、福州等地的機構媒體處傳來。接下來,新零售之爭衍生出的新零售之都的競相發展將更為熱鬧。以線下業務為基礎打造新零售之都,則成為新零售之爭的又一個落腳點。

有許多網友注意到,新零售之都的打造,目前仍主要以阿里的布局為現實基點,且其中多數都是阿里新零售已耕耘多時。冰川思想庫的評論認為,任何一個企業不在它的領域耕耘十年並取得巨大成果,它的內部就不敢孕育出這個領域的新理論。馬雲在2016年提出「新零售」,可以想象,在阿里巴巴這種巨型企業中,對新零售的風向和線上線下結合的必要性的認知肯定遠遠早於2016年。

的確,唯有那些天天矗立於電子商務一線的人才會知道新零售的風會往哪個方向刮。根據清博大數據的監測,廣東、浙江、北京、福建、上海等省市的網友對於新零售的關注度更高,這些正是阿里過去一年來深度布局線下業務的主要地區,同時也是與「新零售之都」這個稱號聯繫最密切的幾個地區。

至此,可以總結的邏輯是,由於一定的先發優勢,阿里新零售涉足之地,基本都成為「新零售之都」稱號的競爭者。在對「誰才是新零售之都」這一問題的追問中,阿里的引領者畫像愈發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競爭並未造成輿論的兩極分化,在關於新零售的話題中,負面言論極少,正面和中性言論長期佔據著95%的份額。正如鳳凰科技的報道,阿里和騰訊在過去5年的競爭與發展本身是健康的,城市和企業的初衷都是求發展,因此許多看似激烈的競爭其實都屬於良性範疇,這一點輿論看得很明白。

依目前情勢,新零售之爭的時間軸可能會拉得足夠長,從媒體角度來看,探討孰贏孰輸正在失去意義,相較於此,阿里在幾大相關城市的下一步布局或許更值得期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