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CEO張勇:數字經濟是實打實的實體經濟

2017年,對企業家們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會。和每年一樣,我們在年底採訪了70位各行各業的商業精英,用他們的視角解讀這一年。

採訪名單中有互聯網巨頭的CEO,也有風頭正勁的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有網紅企業家,也有略顯神秘的商界大佬;有在中國打拚的跨國公司高管,也有在外企的中國老大。

我們試圖通過他們的答案,來窺視並記錄中國最重要領域的重要變化。以下是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自述。

採訪整理|孫靜

編輯|周春林

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完全體現在花名上。「逍遙子」是我10年前加入阿里巴巴時,自己選的花名,也是我的得意之作。公司當時有一批花名供選,我一看,和尚、道士一大堆,都是功夫高強、江湖輩份很高的花名。而我想要的是符合個人想法和願景的花名。

Advertisements

對我而言,逍遙分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鑒於阿里巴巴平台體量以及複雜的業務線,每天睡到自然醒是一種奢望。但每當周末,能夠在家鄉上海的街頭走一走,吃一碗小餛飩,還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我的精神世界是逍遙的,因為我站在整個數字經濟的最前沿,不僅在中國,而是全世界範圍內的前沿,產生了這樣的思想火花。

阿里巴巴生於互聯網,長於互聯網。我們也是因為順應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商業的變化而走到今天。今天,阿里巴巴已經不把互聯網看成一個獨立的世界。互聯網是同整個社會經濟、商業消費完全連接在一起的。這也是為什麼去年我們提出新的思考。

我們認為,整個互聯網背後帶來的大數據能力,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和社會資源。提起阿里巴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電子商務公司,其實我們不是電子商務公司,我們是幫別人做電子商務的公司。

Advertisements

今天我們甚至思考,在一個商業走向數字經濟的時代,光靠賣東西是不夠的。整個商業模式必須依託數字經濟而轉型,生產必須要向數字化驅動的智能製造轉型,設計、供應鏈、營銷以及消費等鏈條,都要數字化、智能驅動。

所以,這是一個全方面的數字化改造的過程,而不是將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分開去看。互聯網是實得不能再實的實體經濟。

其實前一段時間有討論說,阿里巴巴網上經濟到底是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經濟,我們的觀點很清楚,阿里巴巴所做的經濟體,是一個實打實的實體經濟。因為這上面每一個經濟行為,都是一個實際的經濟行為。

只不過跟傳統的實體經濟相比,我們的優勢是在網路生態當中發生的經濟行為。每個經濟行為都有痕迹,每個經濟行為都留下數據,經濟行為不僅是包括交易,同時還包括開店、查詢、服務……每個行為都留下痕迹,每個行為都能夠積累越來越多的數據,能夠支撐我們的實體經濟很好地運行。

很多時候,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一直舉例子說,第一天出現iPhone時,所有人對手機的概念,還停留在Feature Phone(功能機)即手機時代。今天大屏、滑屏變成手機的標配,手機已經從一個通訊工具變成從實物世界走向互聯網世界的一個入口。手機已經重新被定義了。

阿里巴巴正從滿足需求走向創造需求。為什麼我們能夠創造需求,為什麼我們今年提出「Made in Internet」,最重要的是今天我們跟消費者的接觸點,通過互聯網能夠獲得大量的消費者需求的跡象和痕迹。

所以我們認為,整個阿里巴巴的經濟生態,其實是一個大數據驅動的新一代的實體經濟,是新一代的數字經濟,這是我們看到的阿里巴巴今天整體發展的一個情況。

在阿里巴巴內部,我們講得最多的幾個詞是Inpower、Inable……更多都在強調賦能。互聯網對整個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而言,更像是一種賦能角色。

以「雙11」為例,去年我們提出新零售,今年則真正利用「雙11」這個場景,使其成為連接線上線下商業、打通線上線下商業、成為真正數字化商業的最佳的試驗場。而從商業供給側,我們也能夠去創造不同的元素,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

很多人問我,「雙11」是不是每年都能夠持續增長下去?我本能地回到當年。9年前我們只是希望創造一個節日,能把消費者聚集起來。

2009年開始做「雙11」時,我們做夢也不會想到,8年以後能夠做到這個數字(註:2017年「雙11」交易額1682億元)。

在激情過後,我們會冷靜思考,「雙11」能成功的必然原因是什麼?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為用戶創造價值,為商業創造價值,「雙11」才能夠有它的獨特價值。

「雙11」是利用互聯網介質,選擇一天進行社會商業總能量的爆發,從而滿足共同客戶,也就是消費者的需求,它是社會大協作的產物。我將其稱之為「共振」。「雙11」就像一場奧林匹克的比賽,既是阿里巴巴內部的技術、商業大練兵,也是社會各界的協作演練,每個企業都想在這裡爭到排名,從而「倒逼」企業不斷修鍊內功。也正是這樣的大練兵,使得整個企業擁抱數字經濟的願望和能力極大提升,變成了整個推動經濟、走向國際的新興力量。

今年「雙11」,有3.4億人次參與,40%的消費商品來自海外供給。到今天,我想「雙11」不只屬於阿里巴巴,不只屬於中國,「雙11」已經成為走向全球的現象級產物。

9年來,我第一次以這樣的角度思考:「雙11」變成了全球消費者共享的節日,這個節日與宗教、文化、國籍無關,因為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我有高度自信,你們走到街上,問路人「雙11」是什麼,95%的人都會知道。

「雙11」已經成為推動商業的引擎,我們思考的是,如何把這一天的發展成果變成未來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不是一陣煙花。

舉個例子,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雙11」廣泛引進人工智慧技術,打造智能客服系統,不僅服務我阿里巴巴平台,還服務所有商家,讓他們的客服更加智能,同時節省人力。今年「雙11」,平台商家的客服人員數量整體下降了60%。

「雙11」是一個最佳商業場景,它讓最先進的科技,轉化為商業效率,為用戶提供服務。

很多人會問,明年就是「雙11」誕生10周年了,再往後「雙11」怎麼搞?每年「雙11」,逍遙子你累不累?我說確實很累,但也確實很有樂趣。我想每個用心參與到「雙11」策劃的同事、商家都有這樣的共鳴,因為世界變化太快,我們有太多新的機會、新的技術,讓我們找到服務用戶的新方法、為用戶創造新的體驗。在PC互聯網走到移動互聯網的今天,在移動互聯網走向未來的互聯網、走向萬物互聯、走向以語音為重要入口的互聯網的明天,我想「雙11」的玩法會更加豐富多彩。

最近我們內部聊起,自從盒馬鮮生開起來以後,現在幾乎所有超市開店,必須開餐廳,必須在裡面放桌子。我想大家都對這個題目感興趣,這是形似,但不是神似,如果只是在大賣場裡面放兩個餐桌就叫新零售,那就別幹了。

新零售背後一定有不一樣的東西。新零售是大數據驅動下的人貨場的重構。我認為完成重構,要具備三個層面的核心能力。一是具備通過對零售真正的知識、經驗累積和了解,對零售業態重新創造的能力;二是具備整個信息基礎架構的互聯網信息系統的能力;三是具備一個超級網上用戶的入口的能力。

三者能否被完美地貫通,我想這是新零售成敗的關鍵,這也是很多公司在嘗試的方向。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我們在新零售中的角色定位,第一是創新物種,進行新的創造,第二要必須進行「舊城改造」。改造是必須的,當下中國有巨大的存量零售資產,我們不可能拋開這些存量零售市場,完全去做一個新的東西。如何幫助85%的線下商業能夠走向數字化、走向互聯網,是我們一直的目標和責任。

阿里巴巴今年滿18歲,我們正走在全球化的路上。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人看到一個體量龐大的阿里巴巴,也有人看到一個時不時有假貨冒出來的阿里巴巴。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坦誠、真實,讓所有人看到一個真實的阿里巴巴。

作為這麼大的平台,存不存在假貨問題?一定存在。我們要不要努力跟假貨作鬥爭?無時不刻不在努力。我們也希望有更好的技術、更好的創新,把維持平台秩序這件事做得更好。我們用這樣的方法跟世界去溝通、跟合作夥伴去溝通。毫無疑問,這會是一個全新的市場、全新的機會。

阿里巴巴是一個價值觀驅動的企業,我們內部有包容、擁抱變化的文化。今天,商業和技術之間要相互包容,東方和西方之間要相互包容,線上和線下之間也要相互包容。只有理解不同層面的思考,才能走向全球。

運營人員: 黃醒夢 MZ016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