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的歷史及流傳-立式八段錦、坐式八段錦

八段錦的歷史及流傳-立式八段錦、坐式八段錦

八段錦功法歷史悠久,八段錦以其簡單易學、不出偏差、功效顯著而流傳於世。八段錦功法共八節,分坐式和立式兩種。立式八段錦又分武八段與文八段兩種。武八段多為馬步式或站式,又稱北派,適合青壯年與體力充沛者。行功時動作柔和,多採用站式動作的,被稱為南派,偽托梁世昌所傳;動作多馬步,以剛為主的,被稱為北派,附會為岳飛所傳。從文獻和動作上考察,不論是南派還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會的傳人無文字可考證。坐式八段錦又稱文八段,用坐式,注重凝神行氣。

八段錦功法一般有八節,錦者,譽其似錦之柔和優美。八段錦的「八」字,不是單指段、節和八個動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種要素,相互制約,相互聯繫,循環運轉。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箋》中「八段錦導引法」所講:「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錦」字,是由「金」「帛」組成,以表示其精美華貴。除此之外,「錦」字還可理解為單個導引術式的彙集,如絲錦那樣連綿不斷,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Advertisements

傳說武八段錦是由岳飛創製的,也有傳說八段錦是由唐代的鐘離權創造的,但這些說法並不十分可信。在魏晉許遜的《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中,有關於「八段錦」鍛煉方法的記載。但最早出現「八段錦」名目的是宋代洪邁著《夷堅志》一書:「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說明八段錦在北宋已流傳於世。八段錦自宋朝以來至今已有八百餘年,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較大變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鍛煉項目,對於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起著重要的作用。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對八段錦有一段生動有趣的記述:「 愚四十年前注《參同契》時,見呂四行八段錦,詫其老健,每竊笑之。逮今思之《參同契》之學,實屬屠龍術,不如呂四行之宰豬術也。」朱熹酷愛《參同契》之學數十年,晚年時倍感八段錦之學,優於《參同契》,他幽默地評價《參同契》為「屠龍術」,八段錦為宰豬術,形象地描繪《參同契》為「楊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錦在當時屬於 「下里巴人, 和之者眾」。

Advertisements

坐式八段錦又演化為十二段錦和十六段錦。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謙《修齡要旨》、高濂《遵生八箋》、胡文煥《類修要訣》等皆有記述。清乾隆時《壽世傳真》易名十二段錦,其後《內功圖說》亦加整理記述,通行於世。

通過對大量文獻史料的查閱、考證,有以下基本認識:(1)傳統八段錦流傳年代應早於宋代,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大發展;(2)傳統八段錦創編人尚無定論,可以說八段錦是歷代養生家和習練者共同創造的知識財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錦主要是一種以肢體運動為主的導引術;(4)八段錦無論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練法,都同出一源,在流傳中相互滲透,逐漸趨向一致。

建國後於1957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錦》一書,書中簡要敘述了八段錦對人體的作用、鍛煉要領,並根據定型的八段錦歌訣,圖文並茂地詳述由卓大宏、馬風閣、唐豪所編的三套立式和馬風閣所編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錦功法。內容通俗易懂,發行印數極大,為八段錦的普及推廣作出了貢獻。

立式八段錦

立勢八段錦在養生文獻上首見於南宋曾著《道樞·眾妙篇》:「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鵰焉;東西獨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復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臟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鱔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這一時期的八段錦沒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訣化。之後,在南宋陳元靚所編《事林廣記·修真秘旨》中才定名為「呂真人安樂法」,其文已歌訣化:「昂首仰托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脾單托兼西胃,五勞回顧七傷調;鱔魚擺尾通心氣,兩手搬腳定於腰;大小朝天安五臟,漱津咽納指雙挑。」明清時期,立勢八段錦有了很大發展,並得到了廣泛傳播。

南宋·曾慥《道樞》輯其基本功法為:仰手上舉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西單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復顧所以理其傷勞;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臟;咽津補氣左右挑起手;擺鮮魚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另《醫方類聚》、《靈劍子導引子午記》等均載有類似功法。清末《新出保身圖說·八段錦》首次以「八段錦」為名,並繪有圖像,形成了較完整的動作套路。其歌訣為:「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從此,傳統八段錦動作被固定下來。

八段錦在流傳中出現了許多流派。例如,清朝山陰婁傑述八段錦立功,其歌訣為:「手把碧天擎,雕弓左右鳴;鼎憑單臂舉,劍向半肩橫;擒縱如猿捷,威嚴似虎獰;更同飛燕急,立馬告功成。」另外,還有《易筋經外經圖說·外壯練力奇驗圖》(清·佚名)、《八段錦體操圖(12式)》等。這類八段錦都出於釋門,僧人將其作為健身養生的方法和武術基本功來練習。

尚有不同的八段錦歌訣流傳,明代胡文煥《類修要訣》引用宋元時期的《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引導訣》,並將其改名為「許真君引導訣」;朝鮮金禮蒙等編集的《醫方類聚》輯錄了南宋的「呂真人安樂法」;清代馮曦(字晴川,號漢煒、守和道人)所撰《頤養詮要》收載了「呂祖安樂歌」,其歌訣為:「雙開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脾西胃須單托,五勞七傷四顧搖,髒魚擺尾驅心病,手摩腳腿理腎腰,大小朝天安五臟,咽津納氣指雙挑。一日若能四五作,自然法火遍身燒,十二時中頻頻作,管教延年百病消。」歌詞與南宋的「呂真人安樂法」較為接近。清代婁傑(字受之)嘗從山左徐君學八段錦立功,數年後又得坐功,經數十年研習,頗有心得,於光緒二年(1876)編撰《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書中圖文兼備,現有清光緒二年芳草軒刻本。清末青萊真人撰《八段錦圖說》,清廣州守經堂刻本。近代流傳最廣的動功八段錦套路,定型的八段錦歌訣,據唐豪考證,均發生在清光緒年間。清光緒十六年(1890)上海同文書局出版的託名梁世昌《幼學操身》,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出版的《新出保身圖說·八段錦圖》,兩書所載的八句七言歌訣為早期版本。其七言歌訣為:「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此歌訣與明清流行的八段錦歌訣相比,去掉了呼吸吐納、意守丹田等意念內容,在繼承《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引導訣》的基礎上,強化了肢體導引部分,面向大眾,使初學者易於學習。歌訣問世后,成為近現代最有影響的一種歌訣。後世把坐式、立式,分別稱為坐八段、立八段。立八段又有文武、南北之分。鍛煉時多採用馬步,動作剛勁,稱為武八段或北派;多採用站式,動作柔和,稱為文八段或南派。

坐式八段錦

坐式八段錦又稱文八段,用坐式,注重凝神行氣。其圖式出南宋·河濱丈人《攝生要義》。明·王圻《三才圖會》載有類似圖式並附有功法。高濂《遵生八箋》括為歌訣:「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赤龍攪生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閉氣搓手熱,背摩后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腳頻。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精。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汨汨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子后午前後,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亦附有功法八圖,並於歌訣有詳細註釋。曹無極《萬育仙書》曾轉載此訣,後世流行頗廣。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別號馰仙)撰著的《活人心法》,他在《序》中說:「今述其二家之說,自成一家新話,編為上下二卷,目之曰《活人心》。」在上卷《導引法》中,載錄了著名的「八段錦導引法」,歌訣和小字註釋同《修真十書·雜著捷徑》的鐘離八段錦法,另外畫了八幅坐功圖,每圖有圖名,即叩齒集神圖法、搖天柱圖法、舌攪漱咽圖法、摩腎堂圖法、單關轆轤圖法、雙關轆轤圖法、托天按頂圖法、鉤攀圖法,圖下除了「鍾離八段錦法」文字說明外,並詳加註釋。現存有明嘉靖二十年朝鮮刻本,尚見於《保生心鑒》(1506)附《活人心法》、朝鮮《醫方類聚·馰仙活人心》。《保生心鑒·序》謂:「惟《活人心法》所刊導引八圖,悉上古遺法,而為好修者寶之。」此功法是中國古導引術動靜相結合的典範,在我國古代養生史與導引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此後的明清時期多種醫學和養生著作,以不同名稱刊載坐式八段錦。如明代《類修要訣》「鍾離祖師八段錦導引法」(1592)、《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八段錦導引法」及「八段錦坐功圖」(1591)、《夷門廣牘·赤鳳髓》「八段錦導引圖」(1579)、《修齡要旨》「八段錦法」(約1442)、《攝生總要》「八段錦導引圖」(1638)、《萬壽仙書》「八段錦坐功捷徑」(1832年刊)、《三才圖會》「八段錦導引圖說」;清代《心醫集》「八段錦」和「八段錦詩」(1656)、《頤養詮要》「鍾離公八段錦」(1705)、《養生秘旨》「八段導引法」(1891)、《內外功圖說輯要》下集「八段錦內功」(1918)和「八段錦口訣解要」(1920);朝鮮《醫方類聚·馰仙活人心》「導引法」(1445)、《東醫寶鑒·內景篇》「按摩導引」(1611),都引用八段錦歌訣或坐功圖,掀起了明清導引大發展的熱潮。由於此套功法動作全面、上口易記,便於操作,又特別適宜老年人練功特點,因此傳播廣泛,影響深遠。

明清時期,出現了多種在八段錦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功法,其中以十二段錦、十六段錦最為有名。十二段錦,原名八段錦(即坐式八段錦),因有十二節,故名十二段錦。此功包括動功和靜功,靜功包括入靜、存想;動功有鳴天鼓、摩后精門、攀足等。最早見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刊徐文弼(字鳴峰)所編《壽世傳真·十二段錦歌》。后載入清潘靇輯《衛生要術》(1858)、清王祖源編《內功圖說》(1881)、清馮曦纂《頤養詮要》(1898)。

十六段錦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的養生學家冷謙所著的《修齡要旨·十六段錦法》。它是在八段錦基礎上吸收了老子導引二十四勢、婆羅門導引十二勢、赤松子導引法十八勢、鍾離導引法十八勢、胡見素五臟導引法等精華創編而成。由抱項、按項、鳴天鼓、按膝、開弓、擺肩、捶腰、排天、鉤腳、曲脊、扳身、拗步、背手、扭腿、漱津、起火等十六組動作組成。明代河濱丈人撰《攝生要義·導引篇》、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100《攝生要義·導引》、清尤乘《壽世青編》均收載此功法。

通過對大量文獻史料的查閱、考證,有以下基本認識:

1.傳統八段錦流傳年代應早於宋代,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大發展。

2.傳統八段錦創編人尚無定論,可以說八段錦是歷代養生家和習練者共同創造的知識財富。

3.清末以前的八段錦主要是一種以肢體運動為主的導引術。

4.八段錦無論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練法,都同出一源,在流傳中相互滲透,逐漸趨向一致。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