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才是健康的主人!台灣專家談糖尿病照護模式

糖尿病,是患者可以自我掌控的慢性病之一,可以用患者自己有意識的管控行為來調節自身的代謝過程。當患者認識到自己對自身健康狀況是負有責任的,而不是完全依賴醫療人員的治療,他們對疾病的重視程度和管控信心就會增強。因此我們引申出「授權」的觀念,把防控糖尿病的主動權交給患者,而醫療人員及周遭親友扮演的只是協助角色。

均衡飲食、按時用藥、多做運動常常是我們要求糖尿病患者做到的準則。有位病友長期固定看同一位醫師,每次醫師都對他說要飲食控制,最近血糖比較高了,病人就擔心的問醫師該怎麼辦,醫師還是說要飲食控制。病人便說,「您每次都告誡我要飲食控制,但六年來您從來沒有告訴我怎麼飲食控制?」

我常跟病友說:糖尿病是一種很特殊的疾病,絕大多數的狀況掌控在你們自己手中,醫療人員能幫您的實在有限,絕大多數時間要靠自己;只有充實自己,努力去做該做的;若是該做而未做,就沒有資格怪罪他人。

Advertisements

而事實情況是,普通病人欠缺足夠的知識及判斷能力來衡量不同治療手段的利害得失;而醫療人員有全權照顧病人的責任與義務,這個義務的內容包括了「以病人的最大利益」替病人做決定,不管此決定本身事實上是否符合患者自己的價值觀和意願,這種「父權式」的醫患關係常存在我們的醫療環境中。

建立「合夥式」的醫患關係

一個人的健康,除了來自父母遺傳之外,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可輕視,特別是一些與生活方式相關的慢性病,所以糖尿病也被稱為生活習慣病。大家都想要追求健康,有些人本身就有很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活動、生活作息等;有些人勤於就醫,尋求專業人士提供健康意見;也有些人熱衷於購買保健食品……不過大家一致的目標就是追求「健康」。

Advertisements

健康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芸芸眾生中到底有多少人是健康者呢?平均壽命的增長,社會的老齡化,還有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環境的影響,這些因素也是影響健康因素不可輕視的一環。

可見,管理糖尿病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糖尿病的管理是全天候的,它包括:我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吃多少;同時還要分神去注意運動、服藥、測血糖等等,並且需要日復一日持續去做。

患者是醫療之主體而非客體,醫療人員有義務向患者說明病情、可能之治療方案、治癒率、併發症、副作用,以及不治療的結果;而患者可以依照其生活習慣選擇治療方案,這種告知后同意的關係才能不背離「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糖尿病的管控最高境界是建立「合夥式」的醫病關係,鼓勵醫患溝通,強化患者的地位,並且尊重患者的自我決定權。

所以糖尿病衛教人員需有能力判斷患者,是知道而沒有做到?還是知道而做不到?抑或是不知道而沒做?根據患者的實際生活,從而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及角度做實際的調整。因為這個疾病非糖尿病個體而已,還牽涉到糖尿病對個體、群體、以及社會的影響。

衛教要始終以患者為中心

患者在平時的管控糖尿病上,實際的需求是飲食、運動、藥物、生活習慣改變、花費等,這些對管控的效果影響很大,患者需要在眾多「變與不變」中做抉擇。醫療人員往往注重於「疾病控制」,而病人的重點卻是「如何正常的生活」。

糖尿病的衛教要緊扣糖尿病的生活評估,教給患者自我照護的技能,引發患者自我照護的意願,並能同理考量患者的難處,也能理解糖尿病不只是生理意義的生病事件,而是具多重涵義的社會事件,需要從患者的社會環境面下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到患者自己做主。

認同並且加入患者「改變」生活習性的行列,不要讓患者獨自辛苦地從事「改變」,當患者努力想把糖尿病管理好的時候,衛教人員的關心及鼓勵就是對他最大的幫助和動力。

關注微信公眾號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