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原來是一種尊稱

穿著黃馬褂

長得眉清目秀的

吹喇叭

太監是明清之後對宦官的一種稱謂,明清之前稱作宦官。

宦官的主要來源是自宮的人、罪人、戰俘、番邦進貢。

1、自宮就是自願把自己閹了,以謀求進宮服務皇帝。

2、罪人就是犯罪的人,罪不至死的,有可能就會被處以「腐刑」,閹割了以後繼續可以進行勞動。

朱元璋就曾經差點把一個兩千多人的建築工程隊給集體閹割了,因為這些人做出來的東西不合朱元璋的心思。

3、戰俘:當時的戰爭頻發,經常會有大批的俘虜產生。由於當時的人力資源不多,所以戰勝方會把俘虜閹割了,再役使這些俘虜給自己幹活。秦朝的時候,就有70餘萬閹割過的俘虜去修建阿房宮和長城。

4、番邦進貢:番邦把閹割好的小孩子進貢給當時的皇帝充當貢品。

那為什麼太監會是一個尊稱呢?我們看看字面的意思就明白了。

太:大的意思。

監:監視、監管的意思。

所以太監這個稱謂最早出現的時候,是當時人們對宦官的一種尊稱。

清代以後的太監就不願意別人稱自己為太監了,因為當時人們一提起太監就容易聯想到那些不男不女、陰陽怪氣的形象。

於是後來就出現了另外的一些稱謂,例如「公公」、「爺」、「師傅」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