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孫臏怎麼抓龐涓罩門(圍魏救趙)的?

◎避其鋒芒——孫臏抓龐涓罩門◎孫臏、龐涓都師從鬼谷子。「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避其鋒芒,抓其要害」不僅是一種作戰方法,更是作戰技巧。眾所周知,孫臏和龐涓都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他們兩個人的爭鬥從孫臏下山的那一刻便開始了,孫臏為此被剔去了膝蓋骨,還差點死於龐涓之手。

迫於自保,他極力裝瘋賣傻,才得以從龐涓的手中逃脫,最後來到了齊國。師出同門的兩個人從此勢不兩立,在戰場上奮力拚殺,弄得烽煙四起,卻也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戰爭奇話。「圍魏救趙」便是其中的一場經典力戰。這場戰爭中,孫臏避其鋒芒,從龐涓的「後方」入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不僅一洗雪恨,更達到了救助同盟國的目的。

Advertisements

​孫臏下山,龐涓假意接納,暗地設計陷害。孫臏向田忌提出圍魏救趙之策略。

​​魏國都城情勢危急,魏王果然下令龐涓回軍自救。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趙國。中山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一個小國,後來被魏國收服,趙國乘魏國喪國之機,強佔了中山。此時的魏國已經今非昔比了,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的魏惠王,終於找到了合適的時機可以一雪前恥。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能削弱趙國,可謂一舉兩得。魏惠王聽了十分滿意,便決定以此為首,開始他的霸業。於是,魏惠王調撥五百戰車,由龐涓率領,直奔趙國。龐涓治軍有方,軍隊勢如破竹,戰無不勝,很快便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第二年,趙國逼於無奈只得向齊國求救,並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打算任用孫臏為主將救援趙國,這無疑是孫臏報仇雪恨的大好時機。他卻辭謝說:「受過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將。」看似言不由衷,實際上孫臏是另有打算。於是齊威王就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領兵前往救援。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田忌本來打算領軍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制止說:「想解開纏繞在一起的亂絲,不能緊握雙手生拉硬扯;解救糾纏在一起鬥毆的人,不能卷進去胡亂搏擊。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開。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魏國的國都大梁挺進,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衝擊他軍備空虛的地方,魏國國都被圍困,魏王肯定會下令讓龐涓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自救。我們再在龐涓回師的必經之路,中途伏擊他,必定可以大獲全勝。這樣,我們不但可以一舉解救趙國之圍,而又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成果。」田忌聽取了孫臏的意見,出兵圍困魏國的都城大梁。魏國都城情勢危急,魏王果然下令龐涓回軍自救。龐涓本來以為對趙國的戰爭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收到魏王的命令后,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涓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最後,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國軍隊大勝,趙國的危機也相應地解除了。這場戰役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戰爭中,孫臏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去看待全局,他看到了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他找到了龐涓的「罩門」,並且抓住機會從這個「罩門」入手,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這種「曲線救國」的策略,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生活中,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收穫。孫臏贏得這場經典的戰役,正是因為他抓住了龐涓的弱點,或稱「罩門」,也就是鬼谷子所說的「飛箝術」。飛箝術就是一種制人術,重在利用對方的弱點,實施自己的計劃,剷除敵人,掃清自己前進的道路。無論是實力雄厚者,還是實力弱小者,巧妙地運用飛箝術,抓住其弱點,消除敵方生存之根本,對方自然不攻而破,便能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相應地技巧和策略,運用它們,我們便可以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
​圍魏救趙。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