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四季五補養生之法指導日常膳食

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皇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中醫講究陰陽、五行,十分重視氣候變化與人體的關係 。按季節分為春、夏、秋、冬。由於夏季較長,故在夏天和秋天之間,劃出了長夏這一時節,從而有了四季五補之說。

具體來說,木、火、土、金、水就是春、夏、長夏、秋、冬的季節,這樣形成了四季五補與五行和肝、心、脾、肺、腎五臟關係。(後面的文章我們會陸續談到,我們還會有更多養生食譜及相關知識奉獻)古人用這一理論指導人們的日常膳食。

春天,萬物生髮向上,處於復甦過程,這時五臟屬肝,適宜升補。

夏日炎熱,人體喜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長夏氣候潮濕天氣熱轉涼,五臟屬脾,適宜淡補。

秋天氣候涼爽,五臟屬肺,適宜平補。

Advertisements

冬天氣候寒涼,陽氣深藏,五行屬腎,寒邪易傷腎陽,此時最宜滋補,尤其是中老人。

唐孫思邈也非常重視食養,食療,曰「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

因此在傳統膳食文化中人們適應了自然的變化,掌握了自然變化的規律,還應主動的適應自然的變化,去健康得飲食生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