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和意志力=0和1

看到一篇文章,值得分享!

現代學校教育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認知技能上,一味強調學生的智力培育。雖然也包括體育和一些社會實踐,但這些教育功能在不斷被邊緣化。而古典教育的一個最重要本質,是人格的培養,意志力的培養,這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低,幾乎到了忽略不計的地步。

我們可以把現代教育的漏洞想象成一輛汽車:越野車是四輪驅動的,非越野車是兩輪驅動的,如果一輛車是單輪驅動的,會出現什麼狀況呢?就是以一個輪子為圓心,另一個輪子相當於圓規的另一隻腳,不停圍繞這個圓心在畫圓。

一個人的意志力和智力是區別一個人成長的兩大動力,只有這兩個因素同時發力,才是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否則,就會出現那種智力很高,但意志力薄弱到接近於0,行為和思維習慣都處於一種隨波逐流的狀態。這種智商很高的人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整個社會不識貨,變得憤世嫉俗,但在別人看來,他就是一個無用之人。

Advertisements

在古典教育里,意志力的培養甚至要高於對智力的培育。

最初的儒家教育是雙輪驅動的,孔子辦學,教的六樣東西是:射御禮樂觀書數。射是射箭,御是駕車,禮是各種禮儀、禮節的培訓,樂是音樂,書是書法,數是計算,當然,這個計算里既包括普通的算術,也包括易學,也就是預測。

在孔子教學的這六藝中,排在前面的【射】和【御】都不是智力教育。要把箭射好,把車駕好,最重要的就是意志品質。

有一部英國的紀錄片很有意思,它講的是一個對比實驗:召集一批中年人,有成功者、平庸者,甚至失敗者,然後把這些人分成兩組,進行各種各樣的才藝競賽,類似《開心辭典》、《一站到底》這種。

在才藝比賽中,這兩組的成績分不出高下,甚至平庸組(輸家組)有時候得的分比贏家組還要高。比來比去,最後根據英國的一個說法——一堆乾草里的針(needle in a haystack),跟大海撈針差不多——設計了一個遊戲,要求兩組的人在這堆乾草里用最快的時間把針找出來。

Advertisements

事實上,這兩堆乾草里根本就沒有針,那麼測試的是什麼呢?是找針的時間,也就是從開始到放棄之前這兩組的時間差。

最後得出了一個讓人感到詫異的結果:平庸組(輸家組)找針的時間只有贏家組的1/5,也就是說,平庸組在乾草堆里翻來翻去翻了一會兒就陷入了絕望,他們認定自己在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使命,所以就放棄了。而贏家組就一直在那兒找,直到導演告知停止,因為勝負已經分出來了。

這個紀錄片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我們通常說的贏家和輸家在智力層面上的較量可以說是分不出高下的,甚至會出現輸家在智力方面高於贏家的情況。但在某個最關鍵,又好像最不起眼的點上,贏家做事情不輕言放棄的習慣和能力要遠高於輸家,那就是意志力的勝利。

我們對現代社會有一個描述:一個不斷消減和扼殺人意志力的時代。

商業領域都在大談特談產品體驗。所謂【產品體驗】,就是儘可能的不去挑戰用戶的耐心,儘可能讓用戶不動用他的意志力就能順利使用一個產品。只有這樣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才有好的用戶體驗。凡是給用戶使用造成挑戰和難度的產品都是失敗的產品,都是要被市場淘汰的。所以,所有的產品形成都是一場【去意志力】的競賽,只要儘可能不觸碰用戶的意志力,就是一個成功的產品。

無所不在的遊戲也讓我們獲得了一種遊戲思維:如果遊戲沒有進度條,沒有積分,你還有沒有興趣去玩?我們不能忍受自己付出了努力,但不知道這個努力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積分制和進度條讓你能夠瞬間看到你的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比例。

由於我們追求這種實時回報,追求所謂的用戶體驗和用戶快感,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消減著我們的意志力,這就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大漏洞。

智力和意志力的關係也可以說是0和1的關係,當1確定的時候,0越多越好;但當1不確定,或者沒有1的時候,再多的0還是0。

我是宸媽,小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喜歡我的頭條歡迎關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