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五味與歸精之《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由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話花費畢生經歷,踏遍五湖四海編撰而成,古代傳承下來的有四書五經,《本草綱目》中,也含有四性,五味與歸精。雖說《本草綱目》為世人所熟知,但是從真正意義上來講,對於四性,五味與歸精卻從未去深刻的了解!

本草的四性是指,寒、涼、溫、熱四種屬性,寒熱偏性不明顯則歸於平性,但還是被人們習慣性的稱為四性

本草的四性,由吃完本草后根據身體的所產生的作用來劃分,一般說來,寒、涼性質的食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和消除體內熱像,清熱解渴,而吃完后能夠明顯的消除或減輕身體寒香的就歸於溫、熱性,其實,所謂的寒、涼、溫、熱的區分都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寒性的程度比較輕就歸涼、溫、熱也是如此!

中醫理論就認為,本草對改善疾病癥狀的功效,所以可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合適的本草,《黃帝內經》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凡是寒性的疾病應該多食用性質溫熱的本草,凡是熱性的疾病應該多食用寒、涼的本草

Advertisements

古人就認為,藥物的性氣室受之於天的,但就僅僅佔有一氣之偏,這就是寒熱溫涼的差異,利用這種性氣的差異,作為治療疾病的基礎,是利用藥物性氣之偏,以調製人聲之氣的偏盛偏衰,達到陰陽平衡。

清末的醫學家唐中海在《本草問答》中說:"設人生之氣,偏盛偏衰,則生疾病,又借藥物一氣之偏,以謂我身之盛衰而歸於和平,則無病矣,蓋借藥物之陰陽以變化人身之陰陽也,「李時珍說:「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於藥物性氣的功能要靈活的運用,也就四在中醫上常常講到的辯證論治。

本草的五味指的是酸、甜、苦、辣、咸主要由味覺器官辨別,還包括淡味與澀味,不過淡味常常附在作於甘味,澀味多附於酸味,一般稱之為五味,

甘:甘味即甜味,有補益身體,調和脾胃的作用,對應器官為脾,代表性為糯米,蕎麥,豌豆等。

Advertisements

辛:辛味即辣味,能散能行,可發散風寒,行氣活血,緩解肌肉疼痛及關節痛,偏頭痛等癥狀,對應器官為肺;

苦:苦味能燥能泄,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液的作用,對應器官為心;

酸:酸味能收澀,常用於輔助治療虛汗外瀉,謝琍不止,遺精,帶下等症,有生津開胃,收斂止汗等作用,器官為肝。

咸,鹹味,能軟能下,有溫補肝腎的功效,對應器官為腎。

醫藥學家在食用本草的過程中逐漸的發現,某種本草常常對於某個或數個臟器或經絡有特殊的功效,而對於其他臟腑或經絡則不具有顯著功效,醫藥學家根據這一發現對本草進行歸經。

由於很多本草可以作用與多個臟腑或者多條經絡,因此,很多本草往往不單一歸經,例如甘草歸心、肺、脾、胃經,說明甘草不僅可以作用與心臟,也能作用與脾胃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