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夷長技以制夷——清朝究竟學到了些什麼(風帆戰艦篇)

1840年4月,有外國人記載兩三隻雙桅船在廣州河面下水。這些船都是按歐洲船式建造的,「可能加入帝國海軍了」。這幾艘船都是由林則徐組織建造的。

為了造出堪與敵軍較量的戰艦,林則徐四處搜集外國戰船資料,整理了八種船式圖樣,其中《知沙碧船圖》所繪戰船「計三桅,有頭鼻,與英夷船同,炮二層,三十四位,長十二丈」;《花旗船圖》所繪戰船「三桅,與英夷船同,炮二層,二十八位」。這些都是提供給清軍仿造西方戰船的寶貴參考資料。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廣府官員命令十二三行商人等紳商雇覓造船能工巧匠,搜求堅實木料,仿照外夷夾板船製法,開工建造大小新式兵船三四隻,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一月竣工。新船下水后,架炮試演,奕山認為甚屬可用,認為只要再造三四十艘,便可與逆夷出洋轟擊。

Advertisements

中國傳統的趕繒船

仿製西方戰船,最早是由廣東等地的地方大員推動.後來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和鼓勵.極大地推動了仿製工作。

鴉片戰爭爆發以後,隨著清軍戰敗的奏章一而再地擺上案頭,道光帝心痛之余也在一些前線官員的影響下逐漸意識到了建造先進戰船與夷船爭鋒的必要性。他談道:「逆夷犯順以來,恃其船堅炮利,橫行海上,荼毒生靈,總因內地師船,大小懸殊,不能相敵。是以朕屢降諭旨,飭令將軍督撫,但為陸守之計,勿與海上交鋒。兩載以來。迄無成效,推原其故,由於無巨艦水師與之接戰,其來不可拒,而其去不能追,故一切夾攻埋伏,抄前襲后之法,皆不能用。以致沿海州縣,屢經失挫,七省防邊,勞師糜餉,言之憤恨!因思逆夷所恃者,中國戰船不能遠涉外洋與之交戰,是以肆行無忌。若福建、浙江、廣東等省,各能製造大號戰船,多安炮位,度其力量,堪與逆夷海上接仗,上之足殲醜類,次亦不失為尾追牽制之計,設有如定海、鎮海、廈門之事,我陸兵戰於前,水師戰於後.該逆將無所逃命,沿海州縣,庶可安堵無虞。」

Advertisements

於是,道光帝下旨鼓勵購買和仿製先進西方戰船。他命令福建、浙江、廣東各省督撫,「各就本省情形,詳加籌劃,密為辦理」。道光帝認為廣東為沿海首要之區,必應先行整頓,下令粵省官員緊密籌劃,廣覓巧匠,速建大號戰船,「倘一時不克湊集,如有可購買之處,著即先行設法購買」。他要求所建船隻「無論大小,總以堅固適用為主,並能於中間安放炮位」,並且要將造船圖紙送京呈覽。他一再強調造船木料要足夠堅實,製造要得法,否則將來一旦查出,惟奕山等是問。

道光帝還要求發動民間人士參與造船。他談道:「前據奕山奏,廣東曾捐造大船一隻.頗能駕駛出洋。可見木料人工,隨地皆有,急公好義,正不乏人……其該省洋商內,如有深悉造船之法,及力能設法購買夷船者,並著文豐留心訪察,加以激勸……嗣後如有捐資製造戰船炮位者,該督撫查明保奏,朕必照海疆捐輸人員,從優鼓勵。」到了戰後,道光帝更是進一步突破了長期推行的造船部定則例:「從前所設水師船隻,幾同具文,且今昔情形不同.必須因地制宜,量為變通。所有戰船大小廣狹,及船上所列槍炮器械,應增應減,無庸泥守舊制,不拘何項名色,總以製造精良,臨時適用為貴。」

皇帝對製造先進戰船的支持鼓舞了各地官員紳商的鬥志,紛紛加大了仿製夷船的力度。

愛新覺羅·奕山

在廣東地區,奕山接到道光帝的諭旨后,立即加大仿造夷船力度,他認為:「此法求最為得力之船,必須仿照夷船式樣做法,庶堪與該夷對敵。」至於選擇什麼樣的夷船進行仿製,奕山認為.「最大夷船,炮位三層,可安大炮七十餘位,船身長十七八丈,亦覺製造維艱」,因此「擬就其中等兵船式樣如法製造」。他還強調:「製造戰船,既取其工堅料實,斷不能吝惜重價,必須先造大號戰船三十隻,再造小號船三四十隻,既可為大船羽翼,又可資洋麵緝捕。」由於所費實屬不貲.奕山「擬將粵東現屆拆造年份例修師船暫停製造,以冀節省經費,為改造大船之用」。他四處設法進口製造大船所需的木料:「至於採辦木料.上年委員赴欽州一帶購買,據稟洋麵不靖,安南木商不肯出海,無從購買。查堅實木料,出產於外洋者居多,現在設法招商採辦。」

紳商潘仕成用銀1.97萬兩,自覓良匠,監造夷式戰船一艘。水師提臣吳建勛親自指點製造,提供了不少建議。

潘仕成作為行商,長期與夷人打交道,對西洋船隻非常熟悉。這艘夷式戰船採用多種夷船設計手法:1.選用桅木、柿木、柚木等上好木材,加倍工料.製造堅固艦體。

2.三桅設計,布料風帆,俱用洋來礬布。

3.船底用銅片包裹,連釘片共用銅6700餘斤。

4.火炮甲板分層,火炮內設,側舷置炮:中層兩旁安大炮20位,船尾安炮2位,白二千斤至三四千斤不等;甲板兩旁安炮18位,自數百斤至一千斤不等;船頭亦設炮位,安放小型火炮,另外還裝備有子母炮數十桿。該艦主力火炮載數達到40門.達到英軍護衛艦標準。

西方船隻常見的三節桅杆

此外,潘仕成還仿照美國軍艦製造了船樣一隻,並擬按照英人中等兵船式樣製造船隻。潘仕成設計的諸戰船中有的船身按照夷船的式樣設計,但桅篷仍是中國式樣,只有桅杆,並無桅盤。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潘氏戰船比舊式戰船長大,艙內空間也相應擴充,因此艦載主力火炮皆裝載配有滑車炮架,推挽射擊非常便利。滑車炮架上艦無疑是中國軍艦的一大進步。

總的來說.廣東仿造夷船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於中國艦船建造業基礎太差,短期難以取得太大的突破。儘管如此,廣東地區引進西方戰船取得的進展還是得到了道光帝的肯定,他諭令將廣東船式圖樣分寄沿海各省,令各省官員根據當地的海況選取合適的式樣,然後交由廣東代為製造。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