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柑為什麼這麼火?小青柑的功效與作用?

當熟普幾乎掘盡自身所有的談資后,2015年,小青柑別開生面。從屬於柑普茶這一小眾品類之下的小青柑,從外形到口感上都拋下了普洱茶一直以來的保守形象,以清新面貌入市,迅速成為了北方茶葉市場上炙手可熱的爆款。

小青柑是最近兩年才出現的創新產品,基本繼承了新會柑普茶的一貫做法。每年的7、8月份,取新鮮的尚未成熟的新會青柑,用工具掏出果肉,填入普洱茶,以低溫烘乾的工藝使之乾燥,即製成小青柑「柑普茶」,屬於再加工茶葉。在小青柑出現之前,廣東江門新會地區已有將成熟紅柑作為原料的柑普茶。

新會是著名的陳皮之鄉,每年出產大量優質紅柑,《廣東柑桔圖譜》記述:「大紅柑原產新會,主產新會。果皮是制中藥陳皮及陳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雖然無從追溯出於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但是在數年前,當地人就開始用新會大紅柑和雲南普洱茶葉為原料製作出新會陳皮的衍生品「柑普」。

Advertisements

兩種具有可陳放、藥用功能等相似特質的食品跨界融合,最終碰撞出的口感倒也十分和諧:入口甘醇、香甜,有新會柑的果香味,還能發揮出新會陳皮「理氣」的功效。

新會柑又名茶枝柑,果實充分成熟后即稱大紅柑,果皮著色完全,外表成深橙黃色或橙紅色,果實飽滿。最早的柑普茶用的就是紅柑,喝起來甜度高,茶味濃厚。而小青柑是在果實尚未成熟時就採摘下來,體積小巧但果香味非常突出。

從去年開始,茶廠出於對清新口感的追求,將採摘期日益提前,因為柑越小香氣越好,這樣一來可以充分利用青柑的香氣。之所以將柑普曾經的「紅裝」換下,把青柑和普洱進行重新組合,也緣於當地人普遍認為青柑的藥用價值更高,而紅柑更宜食用——凡是國內藥房所出售的新會陳皮,都是以青柑為原料。但是,小青柑並非陳皮普洱,而是用當年的新柑製成。

Advertisements

由於小青柑是再加工茶,因此普洱成茶和新會柑的二次融合就顯得至關重要。茶葉的加工步驟包括采果,清洗,掏空果肉,再次清洗,風乾,填茶,低溫烘烤,以及陳化。其中,最難把控的兩處環節是挖果和烘烤。

說道挖果,大概生活里人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愈是青澀的柑橘,剝開果皮愈是不易。而小青柑採摘時正是果皮難分,裡面的果肉又要挖空剔凈,如有殘留果肉則會引起霉變,用力稍微不慎果皮也會破損。這一項工作的難度相當大,必須由熟練的工人親自上陣,對果皮的厚薄程度心中有數。

每一顆小青柑,要經歷長達48小時的低溫烘烤,許多新進的茶企由於尚未掌握好烘烤的最佳時間和溫度,果皮烤焦是常有的事。好的小青柑會留存些許青綠,即使烘乾過後也可以辨別出當初的新鮮色彩。

小青柑所用的果品完整,香氣馥郁,果皮上的點狀油室均勻密集,揮髮油含量多。柑皮清香濃烈,熟普的倉味因此掩去,更容易為人接受。普洱的口感不再單一無趣,增加了層次感和更為豐富的味道,隨著出湯,格外提神的辛香先入鼻息,普洱的茶味逐漸褪去,餘下清涼的柑橘香氣。

在小青柑大熱之後,與事者和造勢者不免於小小一顆果實上再度掘金,以附加更多價值和意義——玩弄概念和製造概念幾乎是國內茶葉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遊戲手法,尤其是對於一加一這種可大書特書的組合。

所以短短兩年,小青柑就被催生出了兩個偽概念。一是效仿普洱茶老樹茶的炒作手法,宣揚樹齡在10年以上的老樹柑才是好料,二是生曬的小青柑品質最優,仍是在自然勝於人工這條浪漫法則上循規蹈矩。實際上,新會柑的最佳結果期是在3到7年的樹齡之間,到了第8年人們就要砍掉枝幹用來嫁接。而所謂的自然生曬,面對果皮完整且不易乾燥的青柑,遠遠不如低溫烘烤來得有效。並且製作小青柑的時期,正值廣東地區的7月雨季,生曬風險更高。

【小青柑】南茗佳人 小青柑 2009年勐海宮廷熟茶 2016年新會小青柑 200克/罐

¥199 有贊
購買

從2015年開始,處於霧霾橫行下的北方茶葉市場上的話題熱度,忽然集聚在一款來自南方的小眾茶葉「小青柑」上。在普洱消沉許久之後,如同救市。

從小眾走向大眾,從收藏目的轉向消費目的,從窮盡文化價值到打點生活細節,回歸生活方式,小青柑的網紅之路實際比此前普洱茶的升值之路更為純粹。

本文系熊貓茶園出品,作者:王司徒,說茶網發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