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中國歷史上科舉選拔人才的創舉

八股文刻本

提起「八股」文,許多人就想起毛主席批評的「黨八股」,人們的映像中就是死教條,不可能選出人才來。在此,小編為「八股」取士正一下名。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起,到明朝發揚光大。以前的科舉,錄取名額十分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到朱元璋時,自洪武三年(即1370年)起開始科舉考試,廣招人才,一科往往錄取幾百人。就是從明朝時,許許多多人紛紛以讀書為業,為中國文化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當時,國家剛建立,需要大批人才做官。朱元璋最痛恨貪官污吏,那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好官群呢?這樣的一群怎麼找呢?朱元璋認為:一是必須讀書識字,讀書少的武士是不能做官的。二是這個人品德好,必須思想上與聖人一致。三是學的書必須古往今來的經典。本著這三條原則,他規定了明王朝科舉取士的一系列條件:

Advertisements

學子們的考試科目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中國的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第二場考試應用文體寫作,第三場考時務策論,考你分析事物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這是取士的關鍵。

殿試圖

文章的格式是固定的,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這四個部分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因為對偶押韻的效果,文字上十分整齊好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文義上要與聖人朱熹的思想一樣,不能有自己的思考觀點。為什麼是朱熹呢?因為,朱元璋太崇拜朱熹了,要不是自己祖先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就認朱熹為祖宗了。好在都是老朱家的思想,所有的讀書人都向朱聖人一樣當官,我的朱家王朝將會越來越繁榮。

Advertisements

這樣的考試選拔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範圍是州縣之內,考試者統稱為童生,合格的叫「秀才」。

第二級的考試叫鄉試,省一級的統考。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題,參加考試的是一、二等的秀才才有資格去參加鄉試。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舉人是有資格做官的。在官員有缺席的,你就有機會了。在這個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

第三級的考試叫會試,這個考試只有舉人才能參加,他們也叫「貢生」,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最後的考試叫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之後才能發榜,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分檔次有三甲:一甲有三個人是狀元、榜眼、探花,叫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小說中高興而狂的范進

榜上有名的,都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分派的官職一般都不高,一般是八品的縣丞,很少七品,不過從此以後,你只要勤奮努力,表現良好,考核優秀,你就會貧步青雲,級級提升。

發榜時的舉子們

「八股」選才,由於規定太死板,所以出了不少書獃子。明朝學者宋濂形容過八股選出來的某些人才,「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反映出八股考試的弊端。但優秀就是優秀,優秀的八股文的作者能夠巧妙的利用既有規則,在有意無意間插入自己的觀點,並運用優美的詞句表現出來,讓人賞心悅目。很多優秀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八股文拿高分選出來的。張居正更是十二歲中秀才,如果不是考官特地不讓他上,他十五歲就是舉人了。才子唐伯虎也是靠八股文章出名,只是被扯到作弊這件事上,才被取消考試成績坐牢。難怪《儒林外史》中說八股文還是有一定用處的, 「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可見,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在那個時代,用「八股文」選才,可以說是朱元璋的一個創舉。這個創舉創造了大明三百年歷史,難怪清王朝也延續這樣的選才政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