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病夫的來歷!

1936 年,第11屆奧運會在柏林舉行。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專案,派出了140餘人的代表團。在所有的參賽專案中除撐桿跳高選手進入複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最終全軍覆沒。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漫畫諷刺中國人: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形容枯瘦的中國人,用擔架扛著一個大鴨蛋,題為「東亞病夫」。

清朝吸鴉片者清朝末年,中國吸鴉片者吞雲吐霧,麻桿身體,面黃肌瘦。1895年,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后,全國上下反思中國文化的聲音開始萌發。

  改良派思想家,後來擔任過京師大學堂校長的嚴復在天津《直報》發表《原強》稱:「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中國者,固病夫也。」

Advertisements

  這是中國第一次被當作「病夫」。嚴復可是中國人,並非西方列強的代言人。嚴復主張「鼓民力」,對症下藥治療。

  嚴復以後,一大批覺醒的知識分子,紛紛沿用了他的這個提法。1905年,小說家曾樸在寫《孽海花》一書中,用的筆名就是「東亞病夫」,表明身體欠佳,「病夫國之病夫」,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東亞病夫」一詞正式出現並穿越時空至今。曾樸,地地道道的中國江蘇漢族人。

  外國人用「東亞病夫」一詞,據說是從上海的英文報上《字林西報》開始的。1896年月10月17日,英國《倫敦學校歲報》評價甲午戰爭一文被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譯發:「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戰後,地球各國始悉其虛實也。」

Advertisements

  梁啟超在《新大陸遊記》中就作如是說:「而稱病態畢露之國民為東亞病夫,實在也不算誣衊。」魯迅、陳獨秀等思想家也多次稱中國為「病國」、「病夫」。這種並非侮辱和嘲諷的定位,反映了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的窘境。

  中國人傳說,

毛澤東曾說中國人要「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說的就是要從身體與精神上解放中國人。隨後,詩人郭沫若緊隨其後,作出呼應,在《全運會閉幕》這一首詩中寫道:「中華兒女今舒暢,『東亞病夫』已健康。」可惜,不知道什麼原因,弄到後來,這個願望竟然沒有實現。可見閉關鎖國,排斥西洋文明,光靠自己的文化,既弄不出一個野蠻的體魄,也搞不出一個文明的精神來。毛澤東當年說這個話,雖然有從革命策略上去考慮的一面,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作為那個時代的過來人,對當時中國人的身體素質是有切身的體驗的。

清朝末年,吸鴉片者吞雲吐霧,麻桿身體,面黃肌瘦,小腳女人弱不禁風,一步三晃。國民其心漸弛,其氣漸柔,其骨漸軟,其力漸弱。扭曲的外觀,羸弱的體質,低下的精神,屈辱的心理,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了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的窘境。而後來取代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鴉片生產國和輸出國的日本卻幾乎無人吸食。

  甲午戰爭中國敗給日本后,思想家嚴復譯《天演論》,用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理論剖析中國。他在天津《直報》發表《原強》稱:「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中國者,固病夫也。」這是中國第一次被當作「病夫」。他主張「鼓民力」,對症下藥治療。遺憾的是,連嚴復也因吸食鴉片患病而死。

  1896年,英國《倫敦學校歲報》評價甲午戰爭一文被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譯發:「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戰後,地球各國始悉其虛實也。」此評論不可謂不深刻入骨。

  清末,江蘇人曾樸用「東亞病夫」筆名寫小說《孽海花》,表明自己身體欠佳,為「病夫國之病夫」,並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東亞病夫」一詞正式出現並穿越時空至今。

  最初的「病夫」、「東亞病夫」,不僅指中國人體質弱、體育落後,還有麻木不仁、兵敗國衰之意,是一針見血地剖析和確診,並激勵鞭策中華民族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梁啟超在《新大陸遊記》中如是說:而稱病態畢露之國民為東亞病夫,實在也不算誣衊。魯迅、陳獨秀等也多次稱中國為「病國」、「病夫」。

「2008年4月,紐約唐人街十二位德高望重的華人社區領袖,為了避開奧運會高峰,決定提前來北京奧運村走走,看一看那裡已經享譽全球的建築。

  當他們走進被稱為「鳥巢」的國家體育場——這些訪問者在新近一次採訪中回憶道——有些人哭了,因為驕傲,因為歡樂,也因為震驚:震驚眼前這個他們從小就認為是『東亞病夫』的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日的中國,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奪得中國第一枚奧運會金牌起,中國才徹底擺脫了「東亞病夫」這一不光彩的稱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