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但頭汗出」病機有五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但頭汗出」作為臨床一種常見癥狀,雖非大病,但卻深深地困擾著患者,現代醫學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大都傾向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一學說,但治療效果不理想。而在祖國傳統醫學領域裡,對其論述較多,且辨證分型也較為詳細。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明言「但頭汗出」之條文7條,再加相關之條文如317條、366條、206條、48條,共有11條。從其病機上分析會發現,這些條文實則包含了5個方面的內容。

1.濕熱內郁。典型條文見於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Advertisements

以及第134條、136條、147條。其病機均為濕熱內郁。濕熱之邪相互交熾,熱為陽邪,欲外越而以汗出,因濕邪黏膩糾纏而不得宣洩,但熱性炎上,循經上越,故見「但頭汗出」,其身無汗。

此類病症臨床多見於濕熱為患,常兼見肢體困重,身熱不揚或小便不利且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臨床治療當緊扣其濕熱內郁之病機進行選方用藥,多能奏效。

2.上焦熱盛,迫津外泄。典型條文為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惱,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上焦胸膈無形之邪熱郁留於內而不得外散,鬱熱上蒸,故見「但頭汗出」周身無汗,常兼見面赤,煩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數。治療當以清退無形之邪熱為法,梔子豉湯主之。

Advertisements

3.陽明經表之熱。典型條文為第206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以及第48條。雖未明言「但頭汗出」,但需結合臨床活看。由於陽明胃經之脈起於鼻之頞中,旁約太陽之脈,循髮際,至額顱,邪熱傷於陽明之表,陽明陽氣被郁,循其經脈上越迫津外瀉亦可致頭汗出,可兼見面赤,大熱大汗,口渴引飲,煩躁,舌紅,脈洪大有力,治療當瀉其陽明經表之熱,可選用白虎湯。

4.陰盛格陽,虛陽外越。典型條文為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以及第366條。雖未明言「但頭汗出」,結合臨床實際情況確有頭汗出之見證。陰邪內盛,逼迫虛陽外越,津液隨陽氣浮越而走瀉於上故見頭汗出。常兼見面紅而嬌嫩,小便色清,舌質淡紅苔白滑或薄黃有津,脈細數無力。治療當破陰回陽,可選用通脈四逆湯。

5.陰虛於下,陽脫於上。其典型條文為第111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汗出,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以及第219條。雖非典型之陰虛於下,陽脫於上之見證,但此種病機臨床亦多見,尤其是更年期婦女每易多見此證狀。正如《金匱要略》產後三病第二條中所言: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常兼見面色潮紅,時心煩,口乾欲飲,手足心汗出,舌紅少苔等,脈細數。治療當平調其陰陽,方為對證。

臨床「但頭汗出」之見證遠非以上5種之病機可以概括。頭為諸陽之會,衛氣不足,失其衛外之職,亦有頭汗出之可能;太陽蓄血證往往可兼見頭部汗出;小兒睡眠時頭汗出,無其它癥狀稱為「蒸蘢頭」,不為病候;正常健康人在進食時亦見頭汗出,多見於素體陽氣偏盛之人。故臨證當根據病人之具體病情而綜合分析,方不致以偏賅全,誤診漏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