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肛脫」?

脫肛又名「截腸」,直腸脫垂是一種直腸或直腸肛門粘膜脫垂症。直腸壁下部,即直腸黏膜下,稱粘膜脫垂或不全脫垂,全層直腸壁稱為完全脫垂。

若下移的直腸壁在肛管直腸腔內稱內脫垂;下移到肛門外稱為外脫垂。多因氣虛下陷或濕熱下注所致。以老年人和小兒多患。初開始僅於大便時肛門脫垂,能自行回縮;病久則脫出較長,需用手托納回。

每於行走、勞累、咳嗽、用力等而脫出,肛門墜脹不適,久不回納,則局部紫赤,腫痛加劇,甚則潰爛。

  脫肛的臨床表現?

  1、脫出

這是肛門直腸脫垂的主要癥狀,早期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垂,后自行複位;隨著疾病的發展,身體抵抗力逐漸下降,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失敗,整個或部分乙狀結腸直腸突出,甚至咳嗽、負重、旅程,蹲下將出現,而且不易複位,需要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複位。

  2、出血

一般無出血癥狀,偶爾大便乾燥時,擦傷粘膜有滴血,糞便帶血或手紙拭擦時有血,但出血量較少。

  3、潮濕

部分病人由於肛門括約肌鬆弛,收縮無力,常有粘液自肛內溢出,以致有潮濕感。或因其脫出,沒有及時複位,直腸粘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粘液刺激肛周皮膚而引起搔癢。

  4、嵌頓

肛門直腸脫垂未能及時複位,時間稍長,局部靜脈迴流受阻,所以發炎腫脹,導致監禁。然後,粘膜紅逐漸變成暗紅色,甚至表淺粘膜糜爛、壞死或出現腸絞窄壞死脫出,由於肛門括約肌的收縮。

病人癥狀亦隨之由局部反應發展到全身,出現體溫上升,食慾減退,小便困難,大便於結,疼痛墜脹加劇,坐卧不安,甚者發生腸梗阻癥狀。

  脫肛的原因?

  1、病久體弱

營養不良或久瀉久痢,使坐骨直腸窩的脂肪被吸收,直腸失去扶持;這種情況除了治療脫肛以外,更重要的是調節身體、增強體質。不然就算治療好脫肛,也有可能還會複發。

  2、先天不足

發育不全,直腸缺乏周圍軟組織及骶骨彎度的支持;這種情況多見於兩三歲的嬰幼兒,因為嬰幼兒的盆腔組織結構並未發育完善,再加上腸道功能的薄弱,經常腹瀉、便秘,從而引起的脫肛。這種脫肛通常不需要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自行痊癒。

  3、氣血衰退

年邁機體衰弱,婦女多次分娩,骨盆肌肉鬆弛,不易固攝,導致脫肛;多見於中老年人,是身體機能退化所造成的。除了必要的醫療手段治癒脫肛。還需要多做適量的運動加於配合,比如提肛運動、太極拳、慢走等。

  4、腹壓增加

因長期腹瀉,便秘、前列腺肥大、膀胱結石、慢性咳嗽等持續性增加腹壓的疾病,便直腸粘膜下層組織鬆弛,粘膜與肌層分離,導致脫肛;在積極治療脫肛的同時,把病發原治癒才是關鍵。

  5、內痔Ⅲ期

直腸息肉、肛直腸腫瘤等病症,經常脫出導致肛管括約肌鬆弛,並將直腸粘膜向下牽引。內痔、息肉到了中後期,都會脫出肛門口,很多患者會把這幾種疾病搞混淆,會把脫肛當內痔,自行購買痔瘡葯治療,結果反而耽誤了病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脫肛在生活中的諸多不適?

1、脫肛初期有便秘、排便無規律,總感覺直腸滿脹和排便不凈。在排便的時候有腫物脫出,但可自行縮回。

2、脫肛逐漸加重后,除排便用力時引起脫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壓的情況下,都可引起脫肛,往往不能自行縮回,必需用手將脫出的腫物托入肛門。由於經常脫出而排出粘液會經常污染內褲。

3、脫肛導致腸粘膜受損傷發生潰瘍時,還可引起出血和腹瀉。如脫出的腫物不能縮回,容易發生炎症、腫脹,則出現疼痛,進一步又加重便秘。

4、脫垂在直腸內反覆下降和回縮,引起粘膜充血水腫,常由肛門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墜脹、拖拽,會陰部及股後部鈍痛等。

  脫肛如何治療?

直腸脫垂的治療依年齡、嚴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消除直腸脫垂的誘發因素;幼兒直腸脫垂以保守治療為主;成人的黏膜脫垂多採用硬化劑注射治療;成人的完全性直腸脫垂則以手術治療為主。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