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為何瘋狂地三征高麗?背後的玄機在這裡

隋煬帝是個敗家子。老爹隋文帝通過開皇之治給他攢下偌大家業,結果十幾年間便被他糟蹋一空。考察楊廣諸多的敗家行為,三征高句麗歷來被視為亡國關鍵因素之一。

一征高句麗,山東民眾反叛,二征高句麗,朝廷重臣造反,三征高句麗,天下皆反。如果不是楊廣矢志不渝地要進攻高句麗,隋朝繼續活個百八十年大體是不成問題的。

楊廣為何如此喪心病狂的要征服高句麗,以至於連弄得國破家亡也「不忘初心」呢?

過去通常解釋為,這是楊廣個人慾望在作怪,並給他貼上八字標籤: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正如一代史學大家岑仲勉先生所認為的,隋煬帝三征高麗 「師出無名 , 無非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怪 ……此一戰役應列為侵略性戰爭 」。

是這樣嗎?

一、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當然不是。反對的理由很簡單,征討高句麗,並不是楊廣一個人在戰鬥。

在楊廣之前,是隋文帝率先打響對高句麗的第一槍。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楊堅任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率領水陸30萬大軍進攻高句麗。不過,因為氣候、瘟疫及後勤等諸多原因,隋軍還未與敵交戰便傷亡慘重,只好暫時退兵。

在楊廣之後,緊隨其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勣(即徐茂公)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分率水陸大軍進攻高句麗。次年二月,李世民更是御駕親征。

然而,由於高句麗一方殊死抵抗,唐軍雖然取得不少戰績,也只得被迫班師還朝。從戰略上講,這仍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後來,太宗實行游擊戰,不斷派小股部隊騷擾對方,以消耗高句麗國力。

接過唐太宗接力棒的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61年,唐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35軍,同樣是水陸兩道並進。

不過,這次拿的還是唐太宗的劇本:大軍前期獲得大勝,然而在圍攻平壤時卻遭遇頑強抵抗,又恰逢大雪天寒。無奈之下,唐軍又一次無功而返。不過,幸運之神即將降臨。

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唐高宗趁此時機二次發兵。歷經一年多的苦戰後,高句麗終於被全部平定,東北亞納入大唐帝國的掌控之中。

從隋到唐,從隋文帝到唐高宗,兩朝四帝都致力於對高作戰,如果認為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是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那怎麼解釋隋文帝、唐太宗這樣的一代明君,也要打一打高句麗的行為呢?

顯然,征討高麗的戰爭動因,已經超出個別君主私慾的範疇。

二、高句麗的發跡史

要理解隋唐帝國與高句麗政權之間的衝突,首先得簡單回顧下高句麗的發跡史。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在政治鬥爭中失利,逃離故國到達漢代玄菟郡內,在紇升骨城建立高句麗政權。此後,高句麗便開始四處擴張。

先是吞併了周邊一些民族的領地,勢力壯大后便發動對漢代所轄的玄菟、樂浪等地的進攻。然而,在漢魏帝國的打擊下,高句麗慘敗。

不過,五胡亂華來了。隨著中原地區陷入動蕩不安的大亂局之中,高句麗乘勢崛起。公元313年,高麗攻破西晉樂浪郡,次年,又佔有帶方郡。自此,朝鮮半島成了高句麗的勢力範圍。

其後,高麗不斷向西北擴張,兵峰直指遼東地區。經過百餘年的苦戰,到鮮卑慕容氏衰落後,高句麗終於將遼東控制在自己手中。

於是,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高句麗已經成了一個橫跨長白山和鴨綠江兩岸,西至遼水,東到日本海,南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廣大區域的強大國家。

不客氣的說,此時的高句麗,已是東北亞地區的一方霸主。靺鞨、室韋、契丹、奚以及朝鮮半島南部的諸多政權,都在它的強權之下。

然而,高句麗的崛起,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撿漏」。原因在於,其發家靠的是中原王朝內部動蕩而無暇東顧之時,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一旦中原王朝重新恢復大一統的局面,靠撿漏起家的高句麗便面臨致命危機。

三、地緣政治

經過三百年的大分裂,中原地區終於迎來一個新的時期。

577年,北周攻滅了北齊,統一了北方,同時接管了原屬北齊的遼西地區,於是,北周與控制遼東的高句麗直接接壤。4年後,大臣楊堅取周而代之,隋朝建立。

開皇三年(583年),隋朝打敗北方最為強大的突厥勢力。開皇四年,突厥沙缽略可汗、達頭可汗等表示臣服,契丹部落也紛紛歸順。

很明顯,隋朝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業已成為東亞地區新的主導力量,新一輪的洗牌已然不可避免。這種國際形勢的變化,對於高句麗政權來說,是個致命的威脅。

因為隋、高雙方有著現實的利益衝突。

高句麗之所以能成為東北亞地區的區域霸主,離不開對遼河流域的控制。通過佔領遼東地區,高句麗:

第一,獲得大量肥沃的農耕地,增強了經濟實力。第二,一方面阻斷其他國家對東北民族的溝通,另一方面則可以接納由中原地區而來的人力、財力,增加國家實力。第三,遼河流域易守難攻,能有效增強其國防力量。

簡而言之,遼東地區是高句麗生存發展之命脈,無論是軍事國防還是經濟建設,通通離不開這一地區。

然而,這一地區早在漢代變就是中國領土,收回固有領土無何厚非。而且,對隋朝來說,遼東地區同樣至關重要。

掌控這一地區,便可以與東北地區各個民族政權聯合,以切斷突厥右臂,方便更好的掌控突厥等外患。當初漢武帝之所以滅掉衛氏朝鮮和經營遼東,為的就是抗擊匈奴的戰略需要。

同時,遼東又是華北地區的安全保障。因為魏晉以來,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以及經濟地區的自關中轉移到華北,東北地區的戰略地位越發突出,這一地區的穩定已變得舉足輕重。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隋唐帝國不會放任一個地區霸權在此做大,進而對自己造成潛在威脅。

可以說,對於東北亞地區的主導權,雙方都志在必得,衝突就此無法避免。怎麼辦?只能打了。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