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文化真可怕,中國人自己燒毀了翰林院,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遭劫難

東交民巷和正義路附近曾經是使館區,義和團運動期間,這裡是重點被攻擊的對象。今天講一下清代的翰林院,如今只剩下了一點遺址,當時就是清軍和義和團活活燒毀了!中國人自己毀滅了自己的文化。當年事後,清稱被八國聯軍燒了,其實現在業界觀點都已十分一致,這裡是被中國人自己燒的,而且搶救文物的卻是英國公使館的人員。此事頗為滑稽,所以今天拿來說一下。上圖為在正義路邊上能看到的翰林院有關的建築。

這是百度地圖的截圖,大家可以了解一下翰林院的具體位置。

這是從1875年的《北京全圖》中截取出來的「東交民巷」使館區地圖,左上角就是翰林院和「英國府」(即英國公使館)。

1900年,清軍和義和團圍攻北京的使館和教堂。就在西什庫教堂激戰猶酣之際,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的甘軍,也在為久攻不下而苦思冥想破敵之策。甘軍戰績卓著,勇猛兇悍,在晚清享有盛名。但面對使館區的堅固工事和洋人的快槍,甘軍有點素手無策。6月23日,董福祥的甘軍決定採取古人作戰手法——火攻。

當時,英國使館緊挨著翰林院,於是,甘軍將煤油灑在翰林院中參天大樹之上,他們的計劃是點燃翰林院,就很容易引燃英國使館,進而蔓延整個使館區;使館區著火,就可以逼迫躲藏其中的洋人和數千中國教民逃出來,然後就方便追殺了。圖為英國公使館北牆北部被燒毀的翰林院空地。

藉助風力,大火確實對英國使館形成巨大威脅。但翰林院也被燒毀。這是剛經歷了大火之後的翰林院,一片殘垣斷壁。

翰林院是什麼地方?清朝的學術大本營!以巨量藏書著稱於世,相當於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圖書館。其中建築也特別精美,亭台樓閣代表著古典建築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裡面珍藏著著名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等中國文化的瑰寶。《永樂大典》全書11095冊,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原稿1449年在火災中化為灰燼,正本在明末清初之際下落不明,到了晚清,僅殘存副本800多冊,全部保存在翰林院。

圖為被焚后的翰林院建築。目擊者、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對甘軍的行為大惑不解,他不明白軍隊為何為了攻擊別人而去破壞本民族的文化?他寫道:「為了向外國人泄憤雪恥,不惜毀滅自己最神聖的殿堂建築。而這座建築數百年來是這個國家及其學者們的驕傲與榮耀所在!這是一次輝煌的災難聖奠。如此褻瀆神聖,駭人聽聞!」

圖為清軍放火被撲滅以後,英國衛隊部分士兵為了防止清軍再次放火,在翰林院內「敬一亭」前構築了防禦工事。起火前《永樂大典》即存於「敬一亭」。圖中左側地面上有被砍落的樹枝,是英國衛隊為了防止清軍把點燃了的綁有棉紗(浸了煤油)的弓箭射到樹上,樹枝殃及大殿,不得不砍下來的。

按英國公使館人員的記錄,事發時,使館區一邊抵抗進攻自救,一邊派人搶救翰林院的珍本、孤本。英國公使曾急電清廷,要求中國政府出面搶救翰林院及殘存書稿,但無人理睬。據稱一位公使並未就此罷休,乾脆把搶救出來的部分手稿和書籍送交到了清政府的總理衙門,這也是《永樂大典》部分殘卷至今仍在中國留存的原因。也可能在此過程中,部分書卷留在了洋人手中,下落不明。

這是清末「甘軍」首領董福祥。據資料,當時各國使館都認為,英國公使館是最安全的,原因就是位於翰林院隔壁,清軍不敢亂來強攻,所以很多國家的領事家眷都集中安頓在這裡。誰曾想到,董福祥會出如此火攻之「高招」。

事後,國人一度認為,翰林院是八國聯軍燒毀的。其實八國聯軍進京是當年的8月份,燒毀翰林院是6月23日發生的。今天,陸續有大量史料、媒體、專家重新考證這一事件,均認為八國聯軍燒毀翰林院純屬誤解,真相是中國人自己燒毀了自己的國寶。這段荒唐的歷史說明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沒有文化真可怕!當然,這並不是為八國聯軍翻案。我們在批判別人的時候,也要多反思自身。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