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

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

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什麼是韻,那卻

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

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

聲母,ōng 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

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

Advertisements

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

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   

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   

山 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   

白去深處有人家(jiā)。

△   

停車坐愛楓林晚,  

Advertisements

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   

江面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ī)。

△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ér)。

△   

在這首詩里,「朝」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的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

算押韻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象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

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

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

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韻書押韻,也是較合理的。宋

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

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xiá(s 讀濁音),和現代上

海「斜」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麻」、「家」、「瓜」的韻母是 a、ia、u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

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

成了聲音迴環的美。

但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諧和,

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

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這裡「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因

為「繞」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 ao,跟「苔」、「栽」、「來」不是同

韻字。依照詩律,象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

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

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