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裡的工棚:日據時期台灣的樟腦工業

台灣全島均有原生樟樹林,以台灣中部濁水溪上游的阿里山北段、中央山脈中段、雪山南麓一帶最多。1921 年在台中州新高郡和庄的阿里山北側發現一棵巨大的古樟樹,直徑18 尺(約6米),樹高168 尺(50 多米),測算樹齡1400 年, 是台灣發現的最大的古樟樹,被命名為「樟樹神木」。圖為日警與這株「樟樹神木」合影。〔勝山吉作編:《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第158 頁〕

殖民當局在砍伐大樟樹后,也種植樟樹幼苗,以長期保持樟腦的專賣收入。早在1900 年就開始官辦造林;1907 年2 月又公布了《樟樹造林獎勵規則》,鼓勵民間造林。圖為1930 年左右人造樟樹林的景觀。中間的路是防火隔離道。〔勝山吉作編:《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第158 頁〕

腦丁從伐倒的大樟樹上鑿切樟木片,以便加工樟腦。〔雄獅美術編輯部編:《攝影台灣(1887—1945 年的台灣)》,第33 頁〕

腦丁在樟樹林附近搭蓋的草房,被稱作「腦寮」,它不僅是腦丁的居所,也是就地初步加工樟腦的簡易工棚。圖為台南廳甲仙埔支廳蕃薯寮(今高雄縣旗山鎮)的腦寮和腦丁們。該地有1200 個腦灶、2730 名腦丁,年產樟腦油100 萬斤以上,由總督府專賣局支持的日本三井商會組建的「台灣采腦拓殖株式會社」管轄。〔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台灣寫真帖》,第67 頁后插頁照片〕

總督府樟腦局設在山區的山地試驗所,使用帶動力的木片削取機,提高了鑿切樟木片的工效,加快了在腦寮生產樟腦初級產品的速度。圖為山地試驗所的腦灶青煙繚繞,一派興旺景象。〔山本三生編:《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台灣篇》,第277 頁〕

圖為樟腦冷卻器。樟腦蒸汽由連接左側腦寮內蒸餾樟木片的蒸籠上方的兩根鐵管導出,再經過下方的冷卻水槽,結晶形成樟腦膏落下。〔山本三生編:《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台灣篇》,第277 頁〕

裝入袋中的樟腦膏擱到刳板的橫樑上,靠自重使油水分離,樟腦油溢出,經刳板收集流入鐵桶,袋內剩的是析出樟腦油之後的粗製樟腦。〔山本三生編:《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台灣篇》,第277 頁〕

圖為離台北總督府專賣局不遠的樟腦工廠遠景。樟腦工廠以制粗樟腦和樟腦油為原料,加工成精製樟腦油、樟腦丸,以及白油、赤油、藍油等副產品。〔山本三生編:《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台灣篇》,第22 頁〕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三卷《侵佔台灣五十年(1895-1945)》,洪小夏、殷占堂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本頭條號目的在於用老照片佐證歷史事實,並祈願中日永遠友好,再無戰爭之殘酷。歷史真相的複雜性不是用數字或照片能夠全部揭示的,期望讀者能夠獨立思考,理性看待歷史與現在。

《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