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愛情故事,每一件都感天動地

`一、尾生之信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莊子曾經用簡短的話語概括過這個故事:「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鄉八鄰的普遍讚譽。後來,尾生遷居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背著父母私奔,隨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邊會面,雙雙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面,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終於被活活淹死。再說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泄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后伺機夤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幕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

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而一個小小的尾生僅憑堅守那個或海誓山盟或漫不經心的約定,「抱樑柱而死」名留青史,似乎顯得那麼另類而離經叛道。尾生的故事起初是盜跖作為反面例子講給孔子聽的,「尾生溺死,信之患也。」但是隨著時光的推移,歷史的變遷,才有少許人漸漸認識到尾生重情守義明信的可愛與可敬。於是便有了「常存抱柱信,豈登望夫台?」的感嘆,於是便有了「安得抱柱信,皎月以為期?」的淺唱,於是便有了「風波若未乖前約,一死何辭更抱橋。」的低吟。而今,又有幾個人能夠記得尾生、理解尾生、欣賞尾生、願做尾生呢?

二、梁祝化蝶

碧草青青花常開,

彩蝶雙雙久盤徊。

千古傳頌深深愛,

山伯永戀祝英台。

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即使千年之後,人們讀之無不動容。

相傳,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愛情是永恆的,不是嗎?

三、沈園情夢

《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的一生波折重重,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愛情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二十歲的陸遊和表妹唐婉結為伴侶。兩人青梅竹馬,婚後情投意合、相敬如賓、伉儷情深。但卻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她認為陸遊沉溺於溫柔鄉中,不思進取,誤了前程,而且兩人婚後三年始終未能生養。於是陸母以「陸遊婚後情深倦學,誤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後不能生育,誤了宗祀香火」為由逼迫孝順的兒子休妻。雖然兩個感情很深,不忍分離,但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

雖然萬般無奈,但最終陸遊還是遂了母親的心意另娶王氏為妻,而唐婉也被迫嫁給越中名士趙士程,縱然百般恩愛,終落得勞燕分飛的地步。

轉眼十年,公元1151年(南宋紹興二十一年)春日,沈氏園對外開放,陸遊滿懷憂鬱的心情獨自前往,卻意外地遇見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趙士程。儘管兩人中間隔著十年的光陰悠悠,但那份刻骨銘心的情緣始終留在他們情感世界的最深處,正當陸遊打算黯然離去的時候,唐婉徵得趙士程的同意,差人給他送去了酒菜。陸遊觸景傷情,悵然在牆上奮筆題下《釵頭鳳》這首千古絕唱:

紅酥手,黃籘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唐婉見之,感慨萬千,一病不起,終因愁怨難解,鬱鬱而終!病中,唐婉提筆和《釵頭鳳·世情薄》詞一厥: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唐婉是個重情誼的女子,與陸遊的愛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結合,卻毀於世俗的風雨。趙士程雖然重新給了她感情的撫慰,但畢竟曾經滄海難為水。在女人的感情世界里,往往比男人來得執著。唐琬被家婆逐出家門后,嫁給趙士程。此時的唐琬是萬般無奈的,她或許在試圖接納另一個人,但並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需要愛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排擠心中那個人(陸遊)。然而唐琬終是一個放不下的女人,她的內心始終裝著一塊大石頭,也許改嫁后曾有過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然而後來在沈園偶遇陸遊之後,她心裡那塊大石頭又浮出水面,最終因承受不了沉甸的生命而離開人世。追憶似水的往昔、嘆惜無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著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鬱成疾,在秋意蕭瑟的時節化作一片落葉悄悄隨風逝去,只留下一闕多情的《釵頭鳳》,令後人為之唏噓……

此時的陸遊,仕途正春風得意。他的文才頗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稱賞,被賜進士出身。以後仕途通暢,一直做到寶華閣侍制。這期間,他除了盡心為政外,也寫下了大量反映憂國憂民思想的詩詞。晚年,他上書告老,蒙賜金紫綬還鄉了。陸遊浪跡天涯數十年,企圖藉此忘卻他與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離家越遠,唐婉的影子就越縈繞在他的心頭。此番倦遊歸來,唐婉早已香消玉殞,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對舊事、對沈園依然懷著深切的眷戀。孤獨的老人常常在沈園幽徑上踽踽獨行,追憶著深印在腦海中那驚鴻一瞥的一幕,這時他寫下了「沈園懷舊」。泉路將近,陸遊仍是念念難忘當初的那份深情,但燈暗無人說斷腸,這懺悔之心,恨意切切,即使到了今天,做為看客的我們讀著那些詩句,仍能體會得到那份凄涼與悵惘~~。

半個世紀的光陰流逝可以讓世間萬事消磨殆盡,但那份思念卻歷久彌新,只可惜有些人、有些事錯過了就是一生!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四、鳳求凰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長期以來膾炙人口,傳為佳話。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他人京師、梁國宦遊歸蜀,應好友臨邛(今四川邛崍)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當地頭號富翁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才貌雙全,精通音樂,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孫舉行數百人的盛大宴會,王吉與相如均以貴賓身份應邀參加。席間,王吉介紹相如精通琴藝,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就當眾以「綠綺」彈了兩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動文君。「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但是卓文君一到司馬相如家才知道他家一貧如洗,生活逐漸拮据,司馬相如只好賣了房子與卓文君一起回到了臨邛,開起了酒店。最後由卓王孫救濟才慢慢好起來。

漢景帝之後,漢武帝即位,對司馬相如原來隨梁王時所寫的《子虛賦》十分讚賞。於是司馬相如再次來到京師,在狗監楊得意的_引薦下,武帝召見了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更竭盡才智寫了一篇《上林賦》,漢武帝大喜,再拜其為中郎將,持節出使西南邊陲地區,對蠻夷進行宣慰;擁旌旗、飾輿衛,聲勢赫耀地回到了成都;與卓文君會合后一路朝西南進發。當然是一定要繞道臨邛去看看的,當地官員紛紛出廓相迎,百姓更是夾道歡呼,卓王孫自然是十分光彩,執意挽留這位乘龍快婿與寶貝女兒小住數日,與當年的窮困潦倒,當壚賣酒,自然是此一時,彼一時了。

司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艷,當壚賣酒,白頭興怨,長門靈賦;封禪遺書傳為千古佳話。或許有人會說一向重視禮教的古代,大家閨秀夤夜私奔,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事實上漢唐時代豪放女子所在多有;深居閨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是宋代以後的事了。

五、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每讀此詩,感慨良久。心中似有千言萬語,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劉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名為鴛鴦。

生死不渝,忠貞不二,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六、七夕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織女是玉帝與瑤姬的女兒,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后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白蛇傳

千年等一回 等一回啊

千年等一回 我無悔啊

是誰在耳邊說 愛我永不變

只為這一句 啊斷腸也無怨

傳說許仙為杭州一家藥鋪的學徒,性格善良敦厚,與修鍊千年幻化成人形的白蛇(名白素貞,人稱「白娘子」)和青蛇(人稱小青,青兒),在雨中邂逅,並同船共渡。由此許仙和白娘子相識相知,並相互之間產生了愛慕之情,很快結為夫妻。婚後許白夫婦開了家藥鋪保和堂,生活幸福美滿。為助許仙,白娘子命小青盜庫銀。端午節由於白娘子飲下雄黃酒現出原形,許仙被嚇死。而後服下白娘子冒險由昆崙山盜得的靈芝仙草,得以使起死回生。

後來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一心要收服白娘子。先使用計謀擄走許仙將其禁在金山寺,引誘白娘子連同青蛇來索夫。白娘子索夫不成,一怒之下水漫金山,引來錢塘江大水導致錢塘縣水患,造成死傷無數。由此犯下天條大罪,法海乘機找到理由,幾經周折最終將白娘子收於其缽中,鎮於西湖邊雷鋒塔下。后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傳說,愛有前生今世,你相信嗎?

八、破境重圓

鏡與人俱去,

鏡歸人不歸。

無復嫦娥影,

空留明月輝。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陳國為隋所滅,陳後主叔寶的嬪妃、親戚都被虜掠進宮,其中有陳叔寶的妹妹棗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陳國的樂昌公主。

由於楊素破陳有功,加之樂昌公主才色絕代,隋文帝就亂點鴛鴦,將樂昌公主送進楊素中,賜為楊素小妾。楊素,字處道,在輔佐隋文帝楊堅結束割據,統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不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而且文武雙全,風流倜儻。在朝野上下都聲勢顯赫,頗著聲名。楊素既仰慕樂昌公主的才華,又貪圖樂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寵愛,還為樂昌公主專門營造了宅院。然而樂昌公主卻終日鬱鬱寡歡,默無一語。

原來,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兩心相知,情義深厚。陳國將亡之際,徐德言曾流著淚對妻子說:「國已危如累卵,家安豈能保全,你我分離已成必然。以你這般容貌與才華,國亡后必然會被掠入豪宅之家,我們夫妻長久離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夢中神會。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斷我們今世的這段情緣,你我今後定會有相見之日。所以我們應當有個信物,以求日後相認重逢。」說完,徐德言把一枚銅鏡一劈兩半,夫妻二人各藏半邊。徐德言又說:「如果你真的被掠進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將你的半片銅鏡拿到街市去賣,假若我也倖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會趕到都市,通過銅鏡去打問你的消息。」

一對恩愛夫妻,在國家山河破碎之時,雖然劫後餘生,卻受盡了離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經過千辛萬苦,顛沛流離,終於趕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見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而且價錢昂貴,令人不敢問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銅鏡,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淚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價給了錢,又立即把老者領到自己的住處。吃喝已罷,徐德言向老者講述一年前破鏡的故事,並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銅鏡。顫索索兩半銅鏡還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聲……賣鏡老人被他們的夫妻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他答應徐德言,一定要在他們之間傳遞消息,讓他們夫妻早日團圓。徐德言就著月光題詩一首,托老人帶給樂昌公主。詩這樣寫道: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

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看到丈夫題詩,想到與丈夫咫尺天涯,難以相見,更是大放悲聲,終日容顏凄苦,水米不進。楊素再三盤問,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動。他立即派人將徐德言召入府中,讓他夫妻二人團聚。府中上下都為徐陳二人破鏡重圓和越國公楊素的寬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嘆不已。在歡慶的感激之情。宴罷,夫妻二人攜手同歸江南故里。這段佳話被四處傳揚,所以就有了破鏡重圓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九、人面桃花相映紅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後世人傳誦。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博陵人崔護,資質甚美,性情孤潔寡合,應舉進士及第。清明節這天,他一個人去都城南門外郊遊,遇到一戶莊園,房舍佔地一畝左右,園內花木叢生,靜若無人。崔護走上前去扣門,過了一會兒,有位女子從門縫裡瞧了瞧他,問道:「誰呀?」崔護告訴了自己的姓名,說:「我一人出城春遊,酒後乾渴,特來求點水喝。」女兒進去端了一杯水來,打開門,讓他進去坐下。她一個人靠著小桃樹靜靜地立在那裡,對客人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艷麗,神態嫵媚,極有風韻。崔護用話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語。兩人相互注視了許久,崔護起身告辭。送到門口后,她似有不勝之情地默默回到屋裡,崔護也不往地顧盼,然後悵然而歸。此後,崔護決心不再去見她。到了第二年清明節,忽然思念起她來,思念之情無法控制,於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裡一看,門庭莊園一如既往,但是大門已上了鎖。崔護便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過了幾天,他突然來到城南,又去尋找那位女子。聽到門內有哭的聲音,扣門詢問時,有位老父走出來說:「你不是崔護嗎?」答道:「正是。」老父又哭著說:「是您殺了我的女兒。」崔護又驚又怕,不知該怎樣回答。老父說:「我女兒已經成年,能知書達理,尚未嫁人。自從去年以來,經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時,見在左邊門扇上有題字,讀完之後,進門她便病了,於是絕食數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這麼個女兒,遲遲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個可靠的君子,藉以寄託我的終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這不是您害死她的嗎?」說完又扶著崔護大哭。崔護也十分悲痛,請求進去一哭亡靈。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護抬起她的頭讓其枕著自己的腿,哭著禱告道:「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不一會兒,女兒睜開了眼睛。過了半天,便復活了。老父大為驚喜,便將女兒許給了崔護。

人生最美好的瞬間莫過於一見鍾情!

十、西廂記

待月西廂下

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

疑是玉人來

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等,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暫住於河中(今永濟)普救寺。一天,準備赴長安趕考的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因雨滯留在河中。在游普救寺中與鶯鶯相遇。為了追求鶯鶯,張生借宿於普救寺。一天晚上,張生見鶯鶯正在園中燒香禱告,隔牆的他便趁機高聲吟詩一首。鶯鶯知道吟詩者是張生,便回詩一首。一去一來,以詩為媒,彼此感情徒增。

守橋叛將孫飛虎因貪戀鶯鶯的美貌,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便許諾:「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好友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事畢,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鶯鶯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后十分感動,深夜來到了張生書齋,與張生私訂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衝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最後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恆卻造謠謊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的乘龍快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恆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人們代代傳頌著這個愛情故事,因為人們始終嚮往與追求著純潔不變的愛情,並且在心裡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有情人終成眷屬!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