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十大神獸故事傳說,山海經十大神獸有哪些?

傳說中國上古十大神獸是女媧娘娘座下十大弟子,上古十大神獸又被稱為十神。上古十大神獸是有哪些故事傳說呢?中國上古十大神獸到底有哪些呢?小編搜集了一些關於中國上古十大神獸的資料供大家了解下:

這十數種神獸分別為白澤、夔、鳳凰、麒麟、檮杌、獬豸、犼、重明鳥、畢方、饕餮、朏朏、諸犍、混沌、慶忌、青龍等。出自《山海經》,《淮南子》等著作。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有哪些之白澤神獸

白澤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昆崙山上著名的神獸。它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常與麒麟或鳳凰等,視同為德行高的統治者治世的象徵。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獸。傳說黃帝巡狩,至海濱而得白澤(又名「獨角獸」)神獸。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故帝令圖寫之,以示天下,後用以為章服圖案。唐開元有白澤旗,是天子出行儀所用;明有白澤補,為貴戚之服飾。

《今昔百鬼拾遺》軀幹左右和額間的眼睛大概是鳥山石燕自行想象。《三才圖會》中白澤大致是獅子身姿,頭有兩角,山羊鬍子。

白澤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驅除的方術,所以將畫有白澤的圖畫掛在牆上,或是貼在大門上用來辟邪驅鬼。寄託了漢族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白澤是一種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驅除的方術,所以從很早開始,就被當做驅鬼的神和祥瑞來供奉。尤其到了中古時期,對白澤的尊崇更是隆重。當時《白澤圖》(又稱《白澤精怪圖》)一書非常流行,到了幾乎家手一冊的程度。書中記有各種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驅除的方法,並配有神怪的圖畫,人們一旦遇到怪物,就會按圖索驥加以查找。在禪宗語錄中,也常見有「家有白澤圖,妖怪自消除。」「不懸肘后符,何貼白澤圖。」「家無白澤圖,有如此妖怪」一類的語錄。人們將畫有白澤的圖畫掛在牆上,或是貼在大門上用來辟邪驅鬼。當時還有做「白澤枕」的習俗,即做成白澤形象的枕頭用於寢卧,其用意也是為了辟邪驅鬼。在軍隊的輿服裝備中,「白澤旗」也是常見的旗號。人們甚至以「白澤」來為自己命名,出現了許多叫「白澤」的人。

  上古神獸白澤的傳說

上古神獸白澤的傳說一:鍾馗坐騎

傳說白澤神獸是陝西西安戶縣鍾馗故里「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的坐騎。鍾馗神獸的宋代石雕文物一對,現保存於陝西西安戶縣渼陂湖畔的《鍾馗傳》作者王九思的空翠堂別墅門前,據說是國內唯一的一對白澤古石雕。

上古神獸白澤的傳說二:黃帝巡狩

東晉葛洪《抱朴子.極言》:「黃帝......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

傳說黃帝巡狩,至海濱而得白澤神獸。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故帝令圖寫之,以示天下,後用以為章服圖案。唐開元有白澤旗,是天子出行儀所用;明有白澤補,為貴戚之服飾。《雲笈七籤·軒轅本紀》「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上古神獸白澤的傳說三:獨角獸

又有一說白澤就是獨角獸,當年朱雀連同蒼龍,白虎,玄武逞凶作亂,女媧娘娘與另外四隻靈獸麒麟、白矖、騰蛇、白澤的幫助下,戰敗以朱雀為首的四大神獸,最後白澤被廢除法力,流落凡間,據說白澤全身是寶,有令人起死回生的療效,同時,傳聞用白澤毛髮所做白澤筆,有還原古畫之效。

徐來《想象中的動物》(新星出版社)也有記載。

上古神獸白澤的傳說四:黃帝巡遊

《軒轅本紀》、《抱朴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白澤曾向黃帝講解關於動物的種種知識。據說當時黃帝正在全國各地巡遊,了解自己所所轄國土的真實面貌。在東海邊,他碰到了會說話的怪獸白澤。白澤博學多聞,對各種動物了如指掌。凡是各種采天地靈氣、集日月精華而產生的怪異物種,它都一一跟黃帝解釋清楚,前後一共談到11522個物種:有一種怪獸,總是在夜晚出現。他有八個頭顱,身體漂浮在半空,頭上顯示出微弱的火光。這個怪獸叫游光,也叫野童,看到他就意味著國家要鬧瘟疫。又有一種怪獸,別人看不見它的形體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夔

有關夔的傳說

《黃帝內經》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軍士宰夔牛製作八十面戰鼓,使黃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輔助之後,帶兵與蚩尤大戰於中冀。當黃帝擺下「奇門遁甲」陣之後,即令軍士以雷獸之骨,大擊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時鼓聲大作,只見整個戰場地動山搖,天旋地轉,喊殺沖宵漢,蚩尤兵卒神魂顛倒,衝殺無門,敗倒如山。「蚩尤銅頭啖石」,即把石頭當飯食,且能「飛空走險」。但在夔牛鼓震聲中,「九擊止之,尤不能走,遂殺之」。爾後,黃帝又誅榆罔於阪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經過這場大血戰,天下始得大定。(譯文: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神魔誌異·靈獸篇》記載:上古奇獸,狀如青牛,三足無角,吼聲如

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則風雨起,雷電作,世謂之雷神坐騎。

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鳳凰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凰性格高潔,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其種類繁多,因種類的不同其象徵也不同。傳說中共有五類,分別是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鸞、黃色的鵷鶵(yuānchú)、白色的鴻鵠和紫色的鸑鷟(yuèzhuó)。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鐘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鳳為雄,凰為雌。

「鳳」和「凰」在神話中原指兩種不同的神鳥,鳳是風鳥,凰則是光鳥,後世人通常將鳳和凰解釋為雌雄不同的同一種鳥。鳳和凰不是任何現實中存在的鳥類的別稱或化身,是因為有了「鳳凰」這個概念以後,人們才試圖從現實中找到一些鳥的形象,去附和、實體化這種並不存在於現實之中的鳳凰。即太陽鳥。

《說文》上講:「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麟前鹿后,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從古書上的觀點來看:

1.鳳是「神鳥」,跟現實里的鳥類並不存在任何關係,比附成任何現實中的鳥類都是不正確;

2.僅僅說「鳳」,而並沒有提到「凰」;

3.鳳是東方之鳥。

4.鳳的所在地為「風穴」。

實際上,在甲骨文里,「鳳」、「風」二字同音、同義、同字、通用。《禽經》:「鳳禽,鳶類。越人謂之風伯。飛翔,則天大風。」郭沫若《卜辭通纂》卷二:「古人蓋以鳳為風神。」

凰本字記作皇。古代文字中,皇、光相通。

《初學記》卷三十引緯書《孔演圖》:「皇,火精。」《鶡冠子·度萬》第八:「凰者,純火之禽,陽之精也。」

能看得出,所謂「鳳凰」之鳳意指風神,鳳凰之凰意指火神,鳳凰兩個詞聯合意指風火相助;古語又說,有鳳來儀,卻不說有凰來儀,又說風度翩翩,不說火度翩翩。

太陽每天運行不止,尤其是日出時分,有成千上萬的鳥類經過一夜的休息之後,紛紛騰飛捕食和鳴唱等。這也是鳳凰為什麼被當作「群鳥之王」的緣故,也證明了鳳凰為什麼是《左傳·昭十七年》里的「歷正之官」,因為曆法的天文參照物正是太陽。

還有,鳳凰歷來也被看作一種音樂鳥,其原因也正在於,鳳是風鳥。風是天然音樂的創造者。《呂覽·古樂篇》:「唯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樂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呂氏春秋·古樂篇》又說:「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這些說法,正因為鳳凰不僅是太陽鳥,也是風鳥,風神。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麒麟

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麒麟與貔貅的區別: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貔貅是兇猛的瑞寵,且護主心特彆強,有招財納福、鎮宅避邪作用,它以財為食的,能食四方之財。漢族民間一般用麒麟主太平長壽,用貔貅來主招財、鎮宅、辟邪。麒麟和貔貅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漢族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同時古人認為龍有代表著神靈、天、帝王、交泰等意,所以龍漸漸被皇家所壟斷。而鳳凰也有賢明、調律(女人應備的品德)、志向等意。因此民間把麒麟、玄武(龜)作為自己的吉祥物廣泛發展傳播。

麒麟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牛交合后的一種神物,因此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

漢許慎《說文解字·十》:「麒,仁寵也,麋身龍尾一角;

麐(麟),牝麒也。」段玉裁註:「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

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寵,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咸以為祥瑞之物。《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污者。……王符稱世俗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然龍之見也,皆為雷、電、雲、霧擁護其體,得見其全形者罕矣。

頭的外形像馬,頭上有一角戴肉,全身布滿鱗甲,麝鹿身、尾像龍尾狀。

麒麟,性仁慈,為漢族民間祥瑞的獨特代表。傳說里,它是神、仙的坐騎,麒麟地位僅次於龍,謂之仁獸。

演化出麒麟文化,它是中國漢族傳統民俗文化。盼麒麟送子,是古人對生育的崇拜和期望。

麒麟主太平,能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美好。

《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故稱一品麒麟。

《清史稿》記載過很多牛產麒麟的事情。

麒麟是龍的兒子嗎 麒麟是什麼動物

外形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

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寵、仁寵。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有毛的動物)。

麒麟是中國古人神話里的寵物,這種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寵上。在中國眾多的漢族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的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都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從古至今不乏能人志士將麒麟的形象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自青銅文化興起后,銅雕麒麟也變得更加廣受歡迎,以銅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觸及可摸,這樣麒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變得更加明確。

吉凶

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漢族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另一種麒麟形象是龍頭,馬身,龍鱗。尾毛似龍尾狀舒展。它的綜合面不及龍、鳳那麼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民間一般用麒麟主太平、長壽,也常用於鎮宅,民間還有"麒麟送子"的說法。

神異

古代官方的說法:麒麟乃瑞獸,不傷生靈。同時麒麟也是走獸之主屬土德。故在風水學里,麒麟相的擺放和禁忌不像龍、虎、獅子等那那麼多。

漢族民間神話說:天地誕生之初,飛禽以鳳凰為首,走獸以麒麟為尊。又說,混沌初開有禽王鳳凰和獸王麒麟。

麒麟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靈出現,是神、仙的座騎,屬火系天仙。

幼年麒麟不會飛,而成年的會飛,且成年麒麟能大能小,平時較為慈祥,發怒時異常兇猛。主聰慧、祥瑞。

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檮杌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有哪些之檮杌神獸,檮杌是什麼。檮杌(táowù)在上古時期漢族神話中是四凶之一的怪物,古書《神異經》說:檮杌長得很像老虎,毛長,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常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的人。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

2、傳說為遠古「四凶」之一,是鯀死後的怨氣所化。

3、泛指惡人。

4、楚史書名,因為檮杌有年輪的意思,很形象。

5、檮杌是上古帝王顓頊[1]第六子(窮蟬之弟、黃帝之曾孫、昌意之孫),又名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可以大略推知其作為。他與玄囂(少昊)之子窮奇(蟜極之弟)一樣,檮杌後來也成了四凶之一。

6、又作「桃杌」。關漢卿《竇娥冤》中迫害「竇娥」的狗官!關老爺子用「檮杌」的同音詞「桃杌」為狗官賦名,其中深意盡在下筆之文。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此文還記載說:「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謂之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註:「凶頑無匹儔之貌。」。服註:「檮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斗不退。」

楚之檮杌。——《孟子》。註:「囂凶之類,興於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

《春秋》云:「顓頊有不才子名檮杌也。」

《孟子·離婁》載,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孟子在這段話中提及春秋時期三個國家史書的名稱:魯國的史書為《春秋》,楚國的史書為《檮杌》,晉國的史書為《乘》。對《春秋》和《乘》的命名,厲來無異義。「魯以編年舉四時為記事之名,故以因名春秋也。」「晉國所記,言之則謂之乘,以其所載以田賦乘馬之事,故以因名為乘也。」

《孟子註疏》中的這些解說,未見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唯獨對楚之「檮杌」,則異見紛呈。《註疏》說:「自楚國所記而言,則謂之檮杌,以其所載以記囂凶之惡,故以因名為檮杌也。」顯然,這種解釋與孟子所說的「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相違背。奇怪的是,人們對此反而沒有疑議,卻對「囂凶之惡」生髮出五花八門的解說。

「檮杌」究竟為何物,論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說是凶獸的,如東方朔在《神異經-西荒經》中所描述:「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

一名難訓。」

有說是凶人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所載:混沌、窮奇、檮杌、饕餮四凶。檮杌乃顓頊的不才子,不可教訓。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天下之民為之檮杌。

有說是凶木的,如王筠在《說文解字句讀》中釋曰:「檮杌,惡木也,主於記惡以為戒也。」

有說「檮杌」就是夏鯀的,如薛安勤在《國語譯註》中注云:「檮杌即鮌,也寫作『鯀』,傳說是遠古時代部落首領,神化后變為黃熊。」

有說「檮杌」是形容無知之貌的,如杜預在《左傳》注中即言:「囂凶無疇匹之貌也。」賈逵亦取此說。

還有說「檮杌」就是鱷魚的,如唐善純在《釋「檮杌」》一文中說:「『檮杌』正是苗語鱷魚的意思。」「檮杌」源於苗語,即是鱷魚,是楚人的圖騰。」類似說法尚可舉出數端,限於文幅,茲不贅錄。

一言以蔽之,用上述諸說詮釋楚史何以名《檮杌》,都是牽強的、站不住腳的。孟子在說那段話的時候,當讀過晉、楚、魯三國的史書。否則,是不可能做出「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的結論的。孟子所說的「一也」,當是指這三國歷史書的形式特點、內容結構是一致的。

魯國的《春秋》經孔子修訂后流傳至今,且有傳者三家,謂之「春秋三傳」。其基本狀況,一目了然,無須多言。晉國的《乘》,早已亡佚。但其所記為田賦乘馬之事,也不難理解。據《司馬法》所言:「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為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終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由此可見,田賦乘馬之事,關乎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大事。與孟子「事則齊桓晉文」無悖。

另據《左傳》記載,晉在城濮戰時,僅有戰車三百乘。而到昭公十三年,經過約一百年的努力,竟擁有甲車四千乘。這大概就是晉人以「乘」作為史書書名的原因吧。

楚國的史書所記絕不可能是「囂凶之惡」,前文列舉的那些說法,與孟子所言不相合拍,於理不通。「檮杌」二字從木,它一定還有與木有關的本義在。《說文解字》:「檮,斷木也,從木,壽聲」。而「杌」字,《說文》未收。但收有「兀」字,解為「下基也」。《漢語大字典》「杌」下有一個義項非常明晰:「砍樹剩餘的樁子」。「檮」和「杌」放在一起,「檮杌」的詞義應該是十分清楚的。可是,某些文字學家卻反而把它理解得複雜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檮」云:「謂斷木之干,頭可憎者。」「斷木」是,而「頭可憎」則為「添足」。焦循在《孟子正義》中說:「惟檮杌皆從木,縱破為析,橫斷為檮杌。斷而未折其頭則名頑。是檮杌則頑之名,因其頑,假斷木之名,以名之為檮杌,亦戒惡之意也。」「橫斷為檮杌」甚是,余則皆為不著邊際之發揮。此正應了一句名言:超越真理一步便是荒謬。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獬豸

獬豸又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獬豸,(xièzhi;豸字同猘)又稱任法獸,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瑞獸,相傳形似羊,黑毛,四足,頭上有獨角,善辨曲直,見人爭鬥即以角觸不直者,因而也稱「直辨獸」,「觸邪」。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獬豸是有著羊的身體、麒麟外觀的瑞獸,擁有分辨正與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則會遭受懲罰,後世也因此將其畫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它的角卻沒有神奇力量,這是它與歐洲傳說中的獨角獸相區別的地方。

「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后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明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動物石像當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獬豸是什麼動物 獬豸的歷史由來

中國文字發源從古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即甲骨文

(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草書)的嬗變。

我們的祖先在創構「法」字上,其淵源頗具智慧和神話色彩。「法」字古金文為「灋fǎ」。《字源》(約齋著,上海書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釋了古人構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豐富的想象力。「灋fǎ,這字從廌去,以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又從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寫作法」。《說文解字》釋為「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先生看來,「灋fǎ」字的造字構意,源出一個歷史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里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里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里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里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里國勝訴。這種以角觸斷罪的方法,被古人用「會意」的方法放進了「灋」字的構形之中。可見,這個「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斷曲直,乃是我國古代先哲賦予「灋」字的基本涵義;二是「灋fǎ」或許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嚮往:「灋fǎ」應該對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應該堅決除去。

繁體「灋fǎ」中的「廌」(讀寨音)是一種神獸,其形似麒麟,青毛獨角,體態剛健,極有靈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謝志音);二曰獨角獸;三曰神羊。各種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獸。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別曲直,見到有人相鬥,它會用犀利之角觸去理曲之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東漢時期的傑出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皋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潁州做過太守的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里,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著感慨的說:「如果今天朝廷里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了!」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監督的對象。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諷刺當時的官場奸臣和貪官太多了。

後來,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獬豸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獬豸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誌。春秋戰國時,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製成衣冠。秦朝時正式賜給御史作為飾志,后遂稱「獬豸冠」。據古文獻記載:「侍御史冠獬豸冠」(《秦會要訂補》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書·禮儀志·七》)。漢朝時,廷尉、御吏等都帶獬豸冠。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正旦上司憲府》詩中就有「蒼鷹下獄吏,獬豸飾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韋侍御歸京》詩中有「聞欲朝龍闕,應須拂豸冠」的描述。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犼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有哪些之犼神獸,犼是什麼?犼!這是一個強悍無匹的神獸!犼是與女媧、昊天、伏羲一同被稱作四大古神之一,之所以被稱作是神獸,主要還是其樣貌、其智慧與神獸無二。更有說法是,犼是一切神獸、靈獸、惡獸的鼻祖。不管哪種說法,犼是最強的神獸。

犼的地位無人能及,畢竟犼是盤古額前骨頭所化,擁有堪稱無敵的身軀。據算是一同存在的昊天、女媧和伏羲,想要破開犼的軀體,都需要花費一番大力氣,更何況是其他的神和神獸。犼不僅身體強悍,而且以龍為食!

同時,也有傳說犼是殭屍的始祖。在神話中,有四大殭屍王(贏勾、后卿、旱魃、將臣),而這四大殭屍王的形成與犼密不可分。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犼趁此時霍亂人間,伏羲女媧一同出手將犼封印。女媧怕犼破開封印后,報復人間,便與伏羲一同將犼的靈魂抽出分裂為三分。分裂后的靈魂迅速逃離,讓女媧和伏羲都束手無策。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犼曾經向昊天要了一根巨大的神樹樹枝,而此時的神樹樹枝接觸到犼的血液后,居然慢慢的鑽入犼的體內,成為新的靈魂,佔據犼的身體,這就是殭屍王將臣!犼的其他三份靈魂分別佔據了三個人的軀體,成為了3個僅次於將臣的殭屍王,其中一竟是黃帝的女兒——旱魃。

這也算是犼對女媧的報復吧,犼化成的四大殭屍王像是被詛咒一般,只能以人類的精血為食。並且這些殭屍王強悍無比,為禍人間多年!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重明鳥

重明鳥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在漢族民間新年風俗中,貼畫雞於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

堯當國君幾十年,賢明、節儉的聲譽遠播四海,在晚年的時候,遠在萬里之外的支國給堯進獻了一隻名叫重明鳥的奇鳥。重明鳥又叫雙睛鳥,它的兩隻眼睛中,各長有兩個瞳孔。

它的身形像雞,叫起來聲音像鳳凰一樣嘹亮動聽。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著沒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迴旋。它能驅逐虎、豹、豺、狼等猛獸,使多種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類。它對人類的要求也很低,它不吃食物,只要喝一點瓊玉的膏液,就很心滿意足了。

不過,這鳥十分眷戀自己的家鄉,人們於心不忍,只好同意它自由往來。

重明鳥很仗義,它理解人們的好意,有時一年中不辭辛苦,來回光顧好幾次。有時人們得罪了它,就隔幾年都不來。於是,家家戶戶都清掃庭院,擺上瓊漿玉液,盼望重明鳥前來棲息。禽獸鬼怪往往趁重明鳥不在時出來危害人,人們就用木頭或銅鐵鑄成重明鳥的形狀,安放在門戶間,這樣,禽獸鬼怪見了,也會害怕,躲得遠遠的,不敢來搗亂。

後來,人們在過大年時,有的用木刻、有的用銅鑄、有的用紙剪,做成雞的樣子,掛在門窗上,據說這就是從那時用重明鳥驅降邪惡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重明鳥的故事流傳至今,不能不說與堯賢明的口碑有關。

  關於重明鳥的傳說 重明鳥和鳳凰誰厲害

瞽叟夜夢

傳說,舜王是重明鳥托生的。

古時候,歷山下住著個瞎子,名叫瞽叟。一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見一隻重明鳥飛到他跟前,嘴裡含著食物來喂他,還對他說:「今後我不走了,就給你當兒子行嗎?」瞽叟聽了非常高興,他彎下腰去,想把重明鳥抱起來,就在這時,他醒了。瞽叟醒來,越想越奇怪,就把他做的夢從頭到尾給媳婦說了一遍。媳婦說:「夢是心中想,你想兒子快要想瘋了哩!」

暫且不說瞽叟媳婦生娃的事,先說說重明鳥是啥東西。重明鳥也叫雙睛鳥,樣子跟家戶餵養的雞差不多,鳴叫的聲音跟鳳凰一樣,怪好聽的。不一樣的是,它一個眼窩裡長著兩個瞳仁。妖魔鬼怪,豺狼虎豹,不要說見了它的影子,只要一聽它的叫聲,就嚇得渾身發麻,沒命地逃跑。老百姓都說重明鳥避邪氣,人人都盼望重明鳥飛來。可是重明鳥住在老遠老遠的地方。因此,大夥就照重明鳥的樣子,有的用木頭刻一個,有的用泥捏一個,安放在房頂上,嚇唬妖魔鬼怪和豺狼虎豹。

自從瞽叟夢見重明鳥以後,他的媳婦真的懷上娃娃了。十個月後,生了個胖墩墩的大小子。生娃的那一天,真的飛來一隻重明鳥,落在瞽叟家門口,吱吱咕咕叫喚了好一會兒。等屋裡生下娃了,門口的重明鳥也不見了,東鄰家西舍家都說瞽叟命好福分大。再仔細看看那新生的小胎娃,都愣住了,小胎娃的眼窩跟重明鳥的眼窩一模一樣,一個眼窩裡頭兩個瞳仁兒。

大家都說,這個娃娃是重明鳥托生的。

進貢帝堯

一日,羲仲來奏,說祗支國遣使來進貢了。帝堯忙命照著禮儀招待。這次祗支國所進貢的是一隻異鳥,其狀如雞,兩隻翅膀的羽毛脫落殆盡,只剩了兩隻肉翮,形狀甚為難看。帝堯料他遠道來貢,必有特異之處,便問那使者道:「此鳥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特異的功能?」那使者道:「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它鳴起來,其聲如鳳,一切妖災群惡都遠遠避去,不能為害,實在是一種靈鳥。所以小國之君特遣陪臣前來貢獻,望乞賞收。」帝堯道:「它的羽毛尚不完全,哪裡還能捕逐猛獸呢?」

使者正欲開言,哪知這重明鳥竟有知認似的,聽了帝堯之言,頓時引吭長鳴,聲音果然似鳳;忽而閃起兩隻肉翅,騰舉空中,繞殿飛了一匝,直出庭中,且飛且鳴。那時巢在阿閣的鳳凰和飛集的鸞鳥聽了它鳴聲,亦一齊飛鳴起來,與它倡和,聲音和諧,非常悅耳。這時叔均在殿上,看見重明鳥出殿而去,不禁叫道:「啊喲!逃去了!」那使者笑道:「不會不會,就要來的。」歇了一會,果然仍飛回來。此時在階上的侍衛,忽然看見空中有無數群鳥向北面飛,非常迅速。後來打聽,才知道都是梟鴟之類,大約聽見了重明鳥的鳴聲而逃到絕漠去的。從此,重明鳥所在數百里之內,竟無鴟梟惡鳥,真是奇怪之事。

且說帝堯看重明鳥如此情形,知道它果是靈鳥了,便問使者道:「它的羽毛終年如此嗎?」使者道:「不是。它的羽毛時長時落,此時適值它解翮之時,所以如此。」帝堯道:「那麼它吃什麼?」使者道:「通常它在外面,不知道吃什麼。如若人喂飼它起來,須用瓊玉之膏飴之』。這裡帝堯君臣商量留養重明鳥之法。帝堯道:「它是靈鳥,與鸞鳳一樣,不可以樊籠屈之,任其來去可也。況且養它起來,須用瓊膏,未免太奢,朕哪裡有這許多瓊玉來供給它呢?」

群臣聽了,都以為然,於是就將重明鳥安放在樹林之中,聽其自由。那重明鳥從此飛來飛去,總在帝都附近幾百里之內,所有豺狼虎豹,都給它搏擊殆盡,人民往來,便利不少。民間人家偶有妖異或不樣之事,只要重明鳥一到,妖異立刻潛蹤;不祥之事,化為大吉。假使山林川澤猛獸為患,只要聽見重明鳥的鳴聲,猛獸無不遁逃,因此人人將這重明鳥奉若神明,沒有一家不洒掃門戶,延頸跛足的望它飛來。那重明鳥在帝都住了幾時,忽然飛去。後來一年之中總來一次,又後來幾年之中才來一次。大家盼望得急了,有人想出方法,將木頭雕出一個重明鳥之像,或用金鑄出一個重明鳥之像,安放在門戶之間。

哪知亦竟有靈,一切魑魅醜類居然亦能夠退服。所以後世的人,於每年元旦這日,或者刻木,或者鑄金,或者繪畫一隻雞的形狀,放在窗牘之上。這就是重明鳥的故事。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畢方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有哪些之畢方神獸,畢方是什麼。畢方在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是火災之兆。畢方的名字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響,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樹木中。畢方的外形象丹頂鶴,但是只有一條腿(一說為只有一隻翅膀),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畢方不食穀物,吞吃火焰,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著大火。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時候,大地還沒有火,人類只能像野獸一樣生吞活剝。這些還不算,更可怕的是寒冬。大雪封凍一切,一下子凍死了好多的人。

人類禱求天帝能夠救他們,天帝卻將能救人類的火種藏在自己的懷中,不肯施捨。畢方是天帝身邊的童子,他不忍心人類就此而滅亡,在天帝睡覺的時候,畢方把火種偷了出來,悄悄的帶下了大地。

大地此刻正是隆冬,到處是白白的雪。畢方在一個野外的樹下,救了一個快要凍死去的年輕人,用火溫暖的他的心,讓他恢復了生機與力氣。因為救人花去了不少的時間,畢方擔心天帝醒後會追來,他就將火種送給被他救活的年青人,叮囑他要把這火與熱傳遍大地,讓天下所有的人不再害怕寒冷,不再有人被凍死。

從此,有火的地方就有畢方的足跡,畢方為人類帶來了火花帶來了溫暖。

背景

黃帝花七年時間兼并了東方諸國,隨後又在中條山諸猛獸的協助下消滅了南方的競爭者蚩尤,終於讓中原王國的疆域擴張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首席大臣風后卻不識時務地用沉重的措辭向國王呈送新的戰報。風后說,零星的叛亂並未因此平息。蚩尤的殘部依舊侵犯著邊境各地的平靜。東南方向,著名的統帥相柳正重新招集蛇蟲,依託茂密的森林隨時準備反撲。西北方向,靈媒們也正加緊趕製招魂的法器,準備聚集蚩尤的魂魄,組建亡魂的軍隊,與黃帝再作搏殺。黃帝聽到這樣的報道,心裡充滿恐懼。他再也無法站穩,直直地向後傾倒。幸虧侍女敏捷,輕輕抱住國王,他才不至於硬生跌倒。風后趕緊將瓦解敵人的方法和盤托出。

危機出現

數日後,黃帝獨自乘著一輛由各種火的符號裝飾的戰車,馳向泰山。這輛巨大的戰車載著黃帝在泰山顛簸的小路上賓士了五天。到第六天時,黃帝忽然發現戰車前閃過一團黑影子。這影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漸漸分出了頭頸與眉眼。它面朝戰車,向後飛行,背後的影子逐漸聚集過來,而正面的影子卻因為被風帶動,逐漸消散。

儘管如此,黃帝還是很快分辨出了它的形象。這個形象黃帝相當熟悉,此前,他曾經統帥軍隊,與之戰鬥,也曾經下令在北方極端寒冷之地砍下他的頭顱,即使這樣寒風依然無法立即封凍腔中的黑血,名為蚩的甲蟲因此爬滿了北方的國土。它是蚩尤。黃帝大驚失色,完全癱軟在戰車中。他看到蚩尤的影子被一股疾風吹動,快速地析出一部分,逐漸凝結成手臂伸向自己。黃帝不知道對方想幹什麼,哀叫著抬起手,用袖子遮住臉,試圖阻止蚩尤的襲擊。

解危

沒人聽到黃帝的哀叫。因為這叫聲被另一陣尖銳的聲音掩蓋了。黃帝只覺得一陣紅光閃過,象群便得了命令一樣停下了沉重的腳步。國王放下袖子再看,黑色的影子已經消散,遠處,一隻紅色的大鳥越飛越遠。四周安靜了下來,連草葉生長、蚯蚓呢喃的聲音也聽不到。

多年以後,風后才又向黃帝提起了那隻紅色的鳥。他說,這隻鳥名叫畢方,形態與鶴相似,習性也幾乎沒有區別,因此有時被誤認為只有一條腿。畢方的羽毛是深淺不一的紅色,喙相當寬大,黑色並帶有白色的花紋。正是這隻鳥,將黃帝征討四方時殺死的敵軍封鎖在泰山之中。當然,藉助這隻鳥也可以將那支亡魂組成的軍隊釋放出來。只是博學的風后也並不知道方法罷了。

從那以後,一共過了四千六百年,畢方再沒有在中原王國出現過。

中國上古十大神獸之饕餮

饕餮,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五子,是一種存在於傳說、想象的神秘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

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彊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誇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做「饕餮族」。

《山海經》中「狍鴞」指的就是饕餮。

鼎與饕餮

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慾。

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僕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饕餮是龍的第幾個兒子,饕餮是怎麼死的

一是饕餮是一種「惡獸」,而不是魚蛇蟒鱷,不屬於魚類或爬行類

《辭海》中還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紋。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認出那個兇惡的猛獸像誰,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圓眼吊睛,兇狠無比。

二是饕餮甚貪食

這個特徵鮮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極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不信可以讓人去問老牧民,天下最「貪食的惡獸」是誰?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貪」就是狼性的代名詞。董仲舒說秦「以貪狼為俗」,也把貪與狼相併列。中國人形容貪食總是用「狼吞虎咽」,而且還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貪食。形容貪心都說「狼子野心」,不會說「虎子野心」。

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徵,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

三是饕餮成為商周鼎的主要紋飾,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

寶鼎是華夏民族在青銅時代的立國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徵至高無上王權的神器和禮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華夏先民心目中處於民族「圖騰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屬於民族的圖騰才有資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鐫刻鑄造在寶鼎重器之上。

這一現象又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到商周時,華夏民族是龍圖騰,炎帝黃帝族祖先的圖騰崇拜遺風可能還繼續存在。因為,周起源於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圖騰的游牧民族;其二,當時的「龍」可能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為華夏民族的民族圖騰。否則,象徵王權的寶鼎就一定會以龍作為主要紋飾。而且當時,周天子也還沒有坐龍座,那時還延續著炎黃游牧遺風: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紋飾主要由饕餮紋和雲紋所組成,雲紋環繞其周圍。顯然,饕餮神獸在天上,從雲層里探出頭,俯看人間。它的身體則藏在雲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龍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腦袋後面續上龍身,那就與後來的標準龍相差不遠了。所以,我認為,在狼圖騰和龍圖騰之間可能還有一個饕餮圖騰的過渡階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後來龍的猙獰面目。

獸面紋所指稱的神獸的真正名稱與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復現的年代之中,後人因其面相兇惡、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賜名為饕餮。饕餮原是《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近世學者已指出把獸面紋命名為吃人的饕餮純是牽強附會,有悖於商周的社會文化狀況。

因為面相兇猛恐怖,又行饕餮惡名,此獸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後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兇惡面孔。若論神秘、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於饕餮。然而,龍後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徵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卻已然蹤影難尋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