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粘豆包的故事

無意間在網上看見一組關於美食的圖片,其中就有我們東北主食粘豆包,明天就是臘八讓我想起一句諺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於是,每進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發上幾盆黃米面,蒸上一大缸粘豆包,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兒,因為「粘」與「年」同音,意味著吉祥。

做為生在農村的孩子來說,我對粘豆包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說我的童年、少年時代是吃著粘豆包長大的。粘豆包的做法雖說簡單,但也有講究。主要材料是大黃米(糜子也叫黍去皮),加小米(穀子去皮,也叫粟),摻在一起。比例要適當,大黃米多了會變粘,不成個,小米多了會笨,沒口感。把這兩種米碾成面,用溫水和了,用大盆裝上放在炕上發酵,過一兩宿,發大了,會有酸味,發小了,不筋道,這個只能是憑經驗。將粘面做成小窩窩包進紅小豆餡,(豆餡主要用爬豆或小豆製作,也就是現在人們用來製作豆沙的東西)。用蘇子葉做底,一呢,防止豆包粘連,二呢,蘇子葉的味道清香,然後放在大鍋里蒸,這時候如果你去串門你會看見每家每戶的地下或炕上長長的桌子上晶瑩透剔的小豆包排得整整齊齊,等涼透的時候就會拿到外面凍上,放到下屋的缸里里想吃的時候再拿回來用鍋蒸一下。或者乾脆把豆包埋在火里燒,烤熟的時候就會散發出一股誘人的香甜味,用撥火棍攪拌幾下火,立刻露出了外焦里黃熟透的豆包。冬季的夜晚和小夥伴玩捉迷藏的時候手裡還經常拿著凍的梆梆的粘豆包啃,外面的皮啃沒了只剩裡面的豆餡還捨不得一口吃掉,那時候的胃腸咋嫩好呢?對了,為了粘豆包我還當了一次小偷呢,鄰居的王大爺家人口少,他的豆包每年都吃的很長遠,有一次到底沒禁得住誘惑,趁他不在家的時候我和堂姐從他的小竹筐里拿了豆包就跑。以至於大爺去世的時候我嚇的三天沒敢出門,怕他找我還豆包。

如今人們關注的再也不是豆包能吃到什麼時候,更多的是怎樣把豆包做精做細、做出特色,讓它更有年味,更具地域風格和時代內涵。

你可能會喜歡